“辉煌‘十四五’ 九江勇争先” 科技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辉煌‘十四五’ 九江勇争先”

科技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陶宇俊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辉煌‘十四五’ 九江勇争先”系列新闻发布会安排,今天召开我市科技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市科技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九江科技发展、支持我局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打造“三个区域中心”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2022年九江市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共4家),实现我市历史性突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创新九江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十四五”期间,我市出台了《九江人才20条》配套科技人才政策9项,制定了《九江市科技助力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工作方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等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将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全部纳入政策资助范围,市本级每年科技专项及政策奖励超5000万元。

二是区域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我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全省区域创新布局,重点打造了四大创新主平台,形成了“南有国家高新区,北有国家经开区,西有国家农科园,东有省级科创城”的区域创新格局。九江(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被列为全省十大科创城之一。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高新区2个(湖口县、德安县)、省级创新型县(市、区)2个(湖口县、永修县)。

三是重大创新平台创建实现突破。抢抓国家和全省科创平台优化调整机遇,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国家林草科普基地1家,均实现我省和我市零的突破;落地建设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基地)4家;获批组建九江学院“材料表面工程”、中船九江“舰船高端装备”等全省重点实验室11家,数量位居全省前三;获认定省技术创新中心7家、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4家、新型研发机构7家,均位居全省前列;推动了彭泽天红科技、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参与核技术应用江西省实验室建设。与此同时,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载体308家,形成了国家级“头雁队”、省级“主力队”和市级“后备队”三个梯队。

二、突出创新主体培育  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成效明显。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育苗—高新技术企业协同护苗—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精准扶苗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定点壮苗的“四苗行动”,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加速培育。截至2024年底,全市获评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6家(全省第二)、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80家(全省第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75家(全省第三)、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全省第四),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天赐高新入选全省科技领军企业,实现我市零的突破。

创新人才及团队引育持续发力。持续优化“职业早期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育体系,厚培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2021年以来,共培育各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158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62人、市级91人,获批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数量、引进外国专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我市科技人才工作获全省第一。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质加速。聚焦我市制造业“9610”工程重点产业,实施市级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44项,获批省“2030先锋工程”、省“揭榜挂帅”等重大项目8项。先后获国家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26项,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中船九江自主研发全球首台套船用新型清洁能源双燃料锅炉;德福科技“4.5微米锂电铜箔”、如洋精密“量子通信跟踪转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西汉可“热丝CVD技术高效晶硅装备”获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奖;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龙吟9号”在瑞昌下水等等。与此同时,落实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建成运营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九江分中心),推动了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由“十三五”末的18.4亿元增至314亿元,增长了17倍,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取得实效。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头号工程”,实行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培训辅导等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研发投入进行奖补,持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62.53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1.63%,连续跨越1.5%、1.6%两个台阶,实现总量和占比双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成运行九江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业务“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首次组建市级科技监督员队伍,选派285名省、市科技特派员组建12个产业服务团服务乡村振兴;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9家单位开展“科技+”合作,立项实施立项实施卫生健康、乡村振兴等领域项目300多项;与13家银行签订“科贷通”合作协议,累计为全市255家企业提供贷款融资18.5亿元,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大、南昌大学等100多家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了中科激光研究院、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南昌大学光氢储研究院等高端和新型研发机构50多家。成功举办两届江西省“庐山对话”、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对接会、第十九届全国核结构大会、2025年江西省暨九江市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赣鄂跨江科技合作对接活动等大型活动,全市创新创造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回顾“十四五”,我市科技事业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位推动,离不开全市科技战线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和辛苦奋斗。面向“十五五”,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新篇,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问题一:近年来九江市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一批市级创新平台获得认定与支持。请问市科技局在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赋能全市重点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方面,市科技局立足九江实际,采取自上而下分层级施策,大力实施科创平台载体强攻行动,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条件保障、创新服务等4种类别,分国家级、部级、省级、厅级、市级等5个层级,构建“四横五纵”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重点突出“三队”建设。一是扩充国家级“头雁队”。抢抓国家级科创平台优化调整机遇,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国家林草科普基地1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家,均实现我省和我市零的突破。全力推进庐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目前已列入国家植物园备选名单。积极鼓励全市各创新主体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或基地,去年以来,指导九江学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先后与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在我市建立了九江分中心或基地。二是提升省级“主力队”。加大了省级科创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核技术应用江西省实验室筹建,目前,市政府和天红科技、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已纳入省实验室一期建设共建单位。全力参加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获批组建九江学院“材料表面工程”、中船九江“舰船高端装备”等11家省重点实验室,在省重点实验室由优化重组前的271家减少至172家的情况下,我市数量不减反增加了2家,位居全省前三。同时,加强大了其他省级科创平台创建力度,共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7家、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4家、省新型研发机构7家,均位居全省前列。积极参与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优化调整,广泛征集我市创新主体创建需求58项推荐至省科技厅。三是做强市级“后备队”。紧紧围绕我市制造业“9610”行动计划,以强基础、重研发、促转化、优生态为目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布局了市级科创平台载体,科学设置了市级平台基地“白名单”,并对平台载体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分类清理规范,建立健全“进出有序、优胜劣汰”的长期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了动态管理。以市委人才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8个科创平台载体奖励政策文件,对市级科创平台载体给予每家5-100万元的奖励资助。目前,全市共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载体308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答完毕,再次感谢您的提问。

问题二: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我市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推出的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请问,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目前看来,这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

答:围绕培育壮大全市创新主体,我市组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构建培育体系。制定《九江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全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实施“孵化育苗、协同护苗、精准扶苗、定点壮苗”四大行动,市本级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45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科技型企业培育,十四五期间拨付科技型企业培育引导资金1800万元以上。二是精准梯度培育,挖掘创新主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路径,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精准对接服务,量身打造培育方案。联合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运用大数据比对筛选潜在科技型企业,建立动态培育库,并反馈至县区进行拉网式摸排,建立“一企一档”。三是下沉一线服务,提升培育质效。推动服务下沉,每年集中开展县区全覆盖的辅导培训会14场以上,累计培训企业超过1700家。创新举办“高企申报模拟答辩会”提升企业申报通过率。组建科技部门干部、科技服务机构、科技特派员“三支队伍”靠前服务,建立企业申报帮扶台账,并引入中介机构“质量承诺书”制度,服务通过率同比提升18%。严格落实科技、税务“五个一”工作机制,开展“三查三看”联审联验,严把推荐认定质量关。四是优化创新生态,强化要素支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专项辅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近三年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载体242家,兑现奖补36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长。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修订“科贷通”管理办法,全市风险补偿金增至7300万元,实现县区全覆盖,可引导14.6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取得的主要成效:科技型企业队伍持续壮大。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覆盖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全成长周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0年606家增长到2024年1812家,2025年有望突破2200家,增幅达到263%;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全省占比由2020年9.9%提升至2024年11%,2025年有望突破800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数由2020年的27家增长到2024年80家,增幅接近200%;天赐高新获批江西省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现有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6家,全省排名第二。

问题三:近年来九江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效率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请问“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来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

答:感谢提问。“十四五”期间,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出台引导政策。制定出台了《九江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在我市实施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的双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进行政策性奖补。设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培育人才队伍。整合在浔4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成立九江市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和技术经纪人培养,依托国家(江西)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积极组织和选派科技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人才参加培训,不断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出台《九江市“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工作方案》,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探索建立由科技部门和合作单位联合设立市级科技计划技术熟化类、技术推广类项目,并采取由合作单位负责科技成果开发、技术推广的组织管理新模式。目前已与市气象、卫健、农业、公安等部门在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和成果转移转化,该创新举措在省委改革内刊选用推广。

四是建立“需求挖掘-成果匹配-金融对接-转化落地”全链条服务机制。与湖北技交所合作共建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九江分中心)。组织开展“技转专家企业行”“科技企业高校行”系列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优质成果,精准匹配和推送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切实打通成果研发的“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