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工信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十四五”工信局专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2023年,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时指出“江西要强起来,工业必须强起来”。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亲临九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9610”工程,深入开展制造业攻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加快构建体现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稳固,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下面,我就“十四五”以来九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介绍。

这五年,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愈发充足。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主战略主定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区域制造中心”奋斗目标,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平稳有序、质效持续提升,获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一方面,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千亿产业从2020年的1个,增到2024年的2个,今年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千亿产业将达到4个。千亿园区从2020年的1个,增到2024年的2个。百亿企业从2020年的2家,增到2024年的6家,今年有望再添1家。上市企业从无到有,达到4家。规上企业从2020年的1985家,增加到2024年的2466家,年均增加近100家。2024年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37.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9%,工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47.3%。另一方面,工业发展质效持续向好。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榜,从2021年的86位,前进到2024年的78位。“十四五”以来,全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今年1-8月分别增长13.2%、1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37%、24.3%。

这五年,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愈发更鲜明。我们坚持扬长补短、固本新兴,抢位发展、错位发展,以深化实施“9610”工程为牵引,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群融合发展。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接续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用好“两新”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石化化工产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24.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80多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先后出台《九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专项行动计划》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氢能船舶等产业专项支持政策,“一产一策”加快优势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扩能提档”。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9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0多亿元。有机硅产业增长态势良好,形成了较完整产业链,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制定出台《九江市未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前瞻细化布局以钨基、碳纤维等为主导的未来材料、以氢能为重点的未来能源、以医用同位素等核应用为方向的未来健康、以低空经济为依托的未来航空和以算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4+1”细分赛道,力争在优势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特别是核医疗产业在全省布局的“6条主赛道”和“9条高成长赛道”中独树一帜,担当绝对主力。今天的九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五年,全市工业发展新动能活力愈发强劲。我们通过构建“高端引领—智能赋能—绿色护航”的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显加快。一是科产创新提效。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力量统筹,推动“一集群六平台”建设全覆盖。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中试基地3家、现代产业学院10家。引进了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上海理工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了国内领先高端电子电路铜箔、国内首艘40米级混合动力引航船等一批“九江制造”重大创新成果。二是数字赋能提速。市委、委政府高位部署,市县联动、点线面发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规模北斗应用试点城市。全市超1980家企业完成入企诊断,1038家企业完成改造,累计培育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国家级5G工厂15家,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30家。全市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连续2年列全省第一。三是绿色低碳提质。稳妥推进有色、建材、钢铁、石化等重点工业领域碳达峰,从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工厂40家,省级绿色工厂81家,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国家绿色园区2家。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制造四大体系均衡发展。

这五年,全市政策服务支撑体系愈发完善。我们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盯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政策规划体系和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接续出台重点产业创新倍增行动计划、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等系列纲领性文件,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引。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和各地,围绕工业发展重点纷纷积极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工作体系上,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相继出台百亿企业培育壮大工程的行动方案、企业特派员大走访行动方案、千部门进千企业,精准帮扶促发展工作方案等,全市上下更加凝心聚力加快新型工业化。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启。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工业强市战略不松劲,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努力构建体现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

答记者问

问题一:刚刚听了傅主任的发布,深刻感受到“十四五”九江工业“压舱石”地位更加凸显。在突出的特色亮点成果方面,能跟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下吗?


答:“十四五”的五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制造业攻坚扎实推进,“9610”工程深入实施,区域制造业中心稳步推进,我们的工业经济的结构更优、主体更强、支撑更足。

结构更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船舶产业加速复苏,风头正盛;模具产业创新发展,发展模式成为全省产业发展典型范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的15.3%提升至今年的25%。千亿产业由2020年的1个提升至今年的4个(石化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体能升级,省级产业集群数量达到13个,同时,培育有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主体更强。企业培育行动扎实推进,打造了一批领头羊。百亿企业数量由2家提升至6家,50亿以上企业达到15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卓有成效,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星火有机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重点“小巨人”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1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1家,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展现了“硬核”实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20年的1985户,提升至今年的2600户。

支撑更足。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十四五”期间纳入省平台的总项目数为3260个,总投资额1.77万亿元,投资百亿的九江石化89万吨PX、天赐高新龙山基地、心连心延链补链、德福科技铜箔产业园、巨石玻纤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大湖塘钨矿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数字化转型支撑有力,降本增效作用显著,抽样显示:石化化工行业能耗降低13%、效率提升22%,电子信息行业成本降低15%、效率提升20%;纺织服装行业损耗降低17%、效率提升4.6%。基金矩阵支撑有力,设立两支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累计设立或参与投资子基金21支,总规模达152.5亿元,所投项目优必选、重塑能源、觅瑞生物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问题二:九江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主战场,请介绍下“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成就?


答: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九江经开区工业发展的关注。

“十四五”时期,九江经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扛起“工业主战场”担当,深入开展制造业攻坚行动,加快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特色成效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优育强,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十四五”时期,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开展产业招商、坚持强攻项目,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4家,新增500亿企业1家(石化),100亿企业1家(德福),20亿企业7家。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9%,高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家,占全市比重2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占全市比重37.04%。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3个。

二、链式集聚,打造产业集群标杆

深入开展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目标,石化炼化一体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占园区营收比重超90%,成为支撑我区乃至全市工业经济的“顶梁柱”。

石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以九江石化为核心,集聚配套企业6家,150万吨芳烃、120万吨聚酯长丝等项目建设加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营收687.2亿元,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中位列第60位,全省第二。

电子信息产业链以TCL空调、德福科技为龙头,配套企业175家,本地配套率较“十三五”末显著提升,TCL空调基地产能翻番,生益科技、明阳电路、爱升精密等30家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形成“二三期现象”,德福科技产能全球第一,构建了覆盖雾化铜箔、微孔铜箔、镀镍铜箔的负极集流体解决方案矩阵,营收迈入百亿大关。2024年集群营收565亿元,在全省126个重点产业集群考核中,连续四年综合评价获优秀等次。

三、深化数转,构建现代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充分用好国家及省市三级试点的政策机遇,先后实施164个智能化改造项目,125个已完成改造,完成率76%。截至目前达到L6级以上的企业41家,培育国家级标杆及场景7家(5G工厂2家、智能场景2家、卓越工厂2家、数字领航1家),省级标杆12家,TCL空调、生益科技等5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引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2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TCL空调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上下游13家企业进行协同化改造,整体效能提升40%以上,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稳定;蘑菇物联通过公辅车间解决德福、华源等重点用能企业能耗下降20%,极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四、优化环境,打造兴业沃土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立4个企业服务中心,构建“园街部门”三位一体的企业服务格局,该融合体系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2025)》。升级完善“开心办”企业服务平台功能,构建“线上+线下”同向发力不断提升驻企特派员服务水平,2024年帮助企业解决各类诉求1370条,办结率达到100%,为企业争取各类政策400多项、解决资金需求1.94亿元。我区营商便利度在全省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进位至第三。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1269行动计划及全市9610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九江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谢谢大家!


问题三:我们关注到,湖口高新区在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湖口做大做强园区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答:大家好!“十四五”以来,湖口高新园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按照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实干兴县”的工作思路,坚持“工业强县”主战略不动摇,心无旁骛、聚焦发力。202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列全省所有开发区第7位,列省级开发区第1位。江铜铅锌成为全县第3家百亿企业。连续3年获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一、聚焦特色产业集群,筑牢产业根基

精准定位产业赛道。聚焦全省“1269”行动计划、全市“9610”工程,着力推动钢铁有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其中新材料、钢铁有色两大集群入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靶向招商延链补链。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乡贤招商等基础上特别提出了在服务企业中进行招商。2021年至2024年招商引资签约、落地园区项目共159个。目前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14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8家工业企业入围江西企业100强,9家工业企业入围九江工业企业40强。优化空间承载布局。化工园区“四至”重新认定在全省首家获得批准,化工园区风险等级评估在全省第一家被应急管理部认定为D类(较低风险)。

二、聚焦项目攻坚,注入增长动能

强化工作调度。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21次工业发展项目推进会,听取项目汇报,解决能评、安评、环评等建设审批手续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强化要素保障。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一园四区”污水明管化改造全面完成,综合管廊、蒸汽管网、电力双回路基本建成,天赐大道等路网进一步畅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综合成本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强化项目建设。神华二期、晨光二期、一德二期、五洲特纸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二期现象在湖口县园区蔚然成风。强化未来产业布局。北京纯锂固态电池、氢气储能、电子特气、中钻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落地生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前沿阵地。

三、聚焦创新理念,释放发展活力

搭建服务平台。高标准建成工业服务中心,将涉企服务部门集中入园办公,近距离服务企业。推进营商办、工业110、非公维权中心“三办合一”,现场受理解决涉企诉求。设立“帮代办”园区专窗,无差别受理300余项涉企审批服务事项。搭建安全实训中心、计量测试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化工企业中试中心,形成“一园五中心”的全方位为企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梳理园区企业“一企一档”,依托网格化挂点帮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水电气、招工、物流等问题,实现服务园区企业全覆盖。深化改革创新。深化高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评估,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终期评估为优秀,入选全省第二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名单。

四、聚焦党的建设,引领企业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围绕园区工作实际狠抓落实。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抓好非公企业党建。深入开展“红心领航、连心强基、匠心赋能”三大行动,打造“益企心连‘新’”非公党建品牌,入选2024年度全国百个新兴领域党建创新案例。江西晨光党支部书记葛利伟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九江钢厂、力山环保党建经验做法入选《半月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等刊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