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瑞昌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成绩喜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全市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瑞昌市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成就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从1978年的283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增长1064倍,年均递增27.2%。其中,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到198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5401万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递增3%;第二个10年到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7033万元,比1987年增长30%,年均递增18.5%;第三个10年到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30.1亿元,比1997年增长42倍,年均递增51.8%,特别是近五年,瑞昌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到2003年瑞昌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7亿元,从2203年到2007年,全市五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05亿元,年均递增40.9%。
改革开放30年主要指标比较
单位:万元
|
1978 |
1978- |
1988- |
1998- |
2007 |
年均增长(%) |
1987 |
1997 |
2007 |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283 |
13593 |
57619 |
1293809 |
301279 |
27.2 |
#城镇 |
166 |
9107 |
44398 |
126076 |
296930 |
29.5 |
工业 |
101 |
6932 |
40118 |
978120 |
235169 |
30.6 |
房地产 |
|
|
5109 |
72007 |
32010 |
|
2、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以来,瑞昌市通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强化项目建设措施,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方面投资增长快于GDP增长。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27.2%,而生产总值(GDP,以下简称GDP)年平均增幅为13.5%,高出GDP平均增幅近13.7个百分点,增速是GDP的一倍。经过30年的大量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系数也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2.8%上升2007年的80.5%,超过了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例系数(31.9%)。另一方面,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加速上升趋势,到2007年底,全市投资率已达到60.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
3、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全市进一步加大非公有经济投资力度,放开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瑞昌市经济建设。同时对个体及私营企业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到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达269819万元,是公有制经济的8.6倍,成为投资的第一主体。
按经济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单位:万元
年 份 |
投 资 总 额 |
公有经济 |
非公有经济 | ||
总量 |
比重(%) |
总量 |
比重(%) | ||
1978 |
283 |
208 |
73.5 |
75 |
26.5 |
1980 |
216 |
155 |
69.4 |
61 |
30.6 |
1985 |
2828 |
1078 |
38.1 |
1750 |
61.9 |
1990 |
7973 |
2678 |
33.6 |
5295 |
66.4 |
1995 |
4575 |
1704 |
37.2 |
2871 |
62.8 |
2000 |
57200 |
7874 |
13.8 |
49326 |
86.2 |
2005 |
195541 |
19281 |
9.8 |
176260 |
90.2 |
2007 |
301279 |
31460 |
10.4 |
269819 |
89.6 |
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投资迅速扩大,投资领域已拓展到信息技术、电子元件等高新技术行业,依托瑞昌市矿产资源和原有国有企业的优势,发展大工业、上大项目,到2007年底,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在瑞昌市投资累计达到33.7亿元,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江联造船有限公司一期扩改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船舶生产能力提高到24万载重吨;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二期扩改工程完成投资2.57亿元,日采矿能力达5000吨;江西凤竹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4亿元,江西华瑞石化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完成2亿元,全市纺织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锭。目前全市形成了以亚东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行业,以江联造船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凤竹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纺织服装行业,以江西宏益冶炼和武山铜矿为龙头的矿山冶炼等四大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四大行业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6%,占GDP的比重为47.6%,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市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2亿元,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织部份。从2003到2007年,五年13.5亿元,商品房开发面积达26.8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2.2平方米,比1985年的10.8平方米增加了41.4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瑞昌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全市坚持以项目支撑经济,以项目凝聚人心,以项目考核政绩,积极实施项目带动,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1、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30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瑞昌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紧紧抓住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各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并将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全力攻坚,使得瑞昌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规划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初步建立了“港口工业、宜居城市”的雏形,实现了城市建设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双丰收。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已达14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0%。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城区东进北移,拉开了13.5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城市人口达10万人。三是城市建设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近4亿元:初步完善了市区道路网络工程,建成了包括赤乌路、杨林大道、浔阳路、人民路、黄金大道、市府东路、市府西路、湓城路等六纵六横“棋盘状”主干网络,城市道路面积达12.3万平方米;修好了15.6公里长、21.78米宽牢固的城防堤,大大增强了城市排水、防洪排涝功能;城市绿地面积达343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26.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1平方米,城区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得到较好的完善;人均住房面积达52.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50%;建好了一流的第二水厂和两座大型的提灌站,城区供水能力达4万吨/日;城区电网得到了全面改造,确保十年工业发展用电不成问题,城区供电量达8千万度;电话装机容量达2.3万门,电话入户率达90%;建设好了直径100米集交通、排涝、休闲于一体的五里桥大转盘,使之成为瑞昌城市建设的标志;建设了占地100亩的金桥大市场,建设了兵马垅、青龙等集贸市场,解决了市民买菜、卖菜难的问题;建设了具有三星级标准的皇家大酒店,建设了占地206亩、集文化、休闲、娱乐、绿化于一体的市民休闲广场,新行政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完成了占地600亩的九江学院附属中学;兴建了一座垃圾处理场和三座垃圾中转站,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30%,改善了环卫设施护,城河改造工程也已正式启动,自此,一个大手笔的城市建设正在渐入佳境,悄然崛起,大大地提升了城市品味。
2、加大了产业项目建设投入力度。产业项目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馆业、旅游业、自然区保护和城市绿化等行业。由于产业项目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安排就业人员和创造的税收增多,瑞昌市加大了对产业项目的投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发展态势。一是产业项目投资规模扩大。2000-2007年,全市产业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87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72.5%。二是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以来全市产业项目固定资金投资年均增长36.9%,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成为产业项目投资的重点。2007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3.5亿元,占全部产业项目投资的97.02%。
3、加大了对园区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以工业园为平台,围绕“大项目带动、大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以市工业园和码头工业城为投资重点,通过对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及园区内各类产业项目投资,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优化了瑞昌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四大产业集群。到2007年底,瑞昌市工业园和码头工业城建设面积达3.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1.8亿元。全市入园企业达82家,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企业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累计投资3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过5000万元的企业6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占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的76.8%;实现税收收入2.4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3家(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1.19亿元、江西宏益冶炼有限公司1380万元、江联造船有限公司1800万元),实现税收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3家;安排人员就业2.01万人,为瑞昌市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大了对农村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全市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2002年-2007年,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36745万元,先后完成了7000多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达到了村村通电,实现了城市、农村同网同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完成了8000多万元的赛湖大堤、幸福水库、高泉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64900亩;完成了5000多万元的乐园、肇陈等乡镇的低产田改造和桂林、高丰等地的土地平整工程,促使了瑞昌市主要农产品单产稳定提高,从2004年起,瑞昌市粮食作物总产稳定在7万吨以上,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也稳定在300公斤以上;努力实现了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等村村通工程,加强了田、林路网综合改造,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为瑞昌的大发展提供了保障。(瑞昌市统计局)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