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是京九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交点的唯一城市,承东启西,引南接北,有新时代的“九省通衢”和“江西北大门”之称,是近代史上“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的商业重镇,与武汉、重庆、芜湖、岳阳同时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江内陆城市,九江的历史商业地位以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上海自贸区建设,让长江经济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九江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九江打造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双核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
从城市商业领域发展程度、群众消费水平的角度出发,九江与宜昌、岳阳、芜湖、扬州等四个沿江外省城市比较,发现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帮助认清当前九江在长江流域中等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找准差距,加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与沿江四城市的比较分析,探索九江消费市场发展差距和优势,仅供领导参考。
一、对比指标找差距
(一)五个城市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0年 | ||||||||
九江 | 宜昌 | 岳阳 | 芜湖 | 扬州 | 九江 | 宜昌 | 岳阳 | 芜湖 | 扬州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579 | 1089 | 1021 | 733 | 1237 | 284 | 551 | 507 | 287 | 720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元 | 12058 | 26544 | 18243 | 20267 | 27624 | 5898 | 13820 | 9273 | 12525 | 15953 |
从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及均量来看,九江都排末位,其中总量与四城市的比例依次为1:1.9:1.8:1.3:2.1,均量的比例依次为1:2.2:1.5:1.7:2.3。由此可见,与四城市相比,九江市的消费总量和均量都存在一定差距。
对比2010年情况来看,五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或接近翻番,平均增速依次为12.9%、12.0%、12.4%、16.9%、9.5%,九江平均增速位居第二。可见,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历史上就很低,但近几年来呈加速追赶态势。
(二)与消费总量密切相关的部分指标对比
指 标 | 单位 | 九江 | 宜昌 | 岳阳 | 芜湖 | 扬州 |
年末常住人口 | 万人 | 482.58 | 411.5 | 562.92 | 365.4 | 461.1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7635 | 27275 | 25202 | 29766 | 32946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元 | 17483 | 16959 | 17614 | 17504 | 1978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143 | 12990 | 12091 | 15964 | 16619 |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元 | 8688 | 10119 | 10855 | 10353 | 12316 |
注:本表除年末常住人口外,其余指标均为国家抽样调查数据。
1、人口总量位居第二。当地人口数量决定着本地消费群体的大小,对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最直接。2015年,九江市年末常住人口482.58万人,比人口最多的岳阳少80.34万人,分别比宜昌、芜湖、扬州多71.08万人、117.18万人、21.46万人,分别多出17.3%、32.1%、4.7%的人口。
2、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列第三和第五。2015年,九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35元,位列第三,低于扬州和芜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43元,在五城市中排位最低。
3、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列第四和第五位。2015年,九江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83元,比宜昌略高,低于其他三城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88元,在五城市中排位最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九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水平低于对比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偏低是重要原因,在农村尤为突出。
(三)与反映消费市场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部分指标对比
指 标 | 单位 | 九江 | 宜昌 | 岳阳 | 芜湖 | 扬州 |
城镇化率 | % | 50.56 | 56.7 | 54 | 62 | 62 |
限上单位总数 | 个 | 504 | 1885 | 1262 | 1246 | 1312 |
限上占全部零售额比重 | % | 41.7 | 54.1 | 63.4 | 57.6 | 36.0 |
亿元市场数 | 个 | 8 | 17 | 17 | 12 | 58 |
市场成交额 | 亿元 | 157.3 | 124.5 | 94.5 | 213.1 | 752.8 |
1、城镇化率最低。从当前消费区域发展趋势来看,消费重心向城镇市场集中是各个城市的共同特点,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消费能力强,同时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集聚力大,是实现消费的主战场,九江市城镇市场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5%以上。城镇建设发展程度高,消费环境、商业经营模式也相应升级更快,带动消费市场发展速度更快、发展程度更高。2015年,我市城镇化率50.56%,排在末位,其中,扬州、芜湖并列第一,高出我市11.4个百分点,分别比宜昌、岳阳低6.1和3.4个百分点,九江的城镇化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四市。
2、限额以上单位数量最少。限上单位数量与当地商业市场发展程度成正比,折射出该消费区域培育较大经营规模商家的能力,消费总量大、消费能力强、消费水平高,商家的经营规模就能做大,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就更多。2015年末,九江市限额以上在库统计单位总数504个,在五个城市中数量最少,数量比依次为1:3.7:2.5:2.5:2.6,其余四市最少都是九江的两倍以上,我们严重落后于其他城市。
其中,九江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7%,处于五市中间水平,低于岳阳和芜湖十多个百分点,高于扬州5.7个百分点,我市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处于正常范围。
3、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不足。商品交易是生产、生活性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是链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中间环节。2015年九江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个,从数量上来看,比其他四市都少,其中扬州遥遥领先,比九江多50个。从市场实现的成交总额来看,九江位居第三,比扬州、芜湖低。
我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虽最少,但成交总额却位居第三,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辖区管理等原因,浔阳区京九副食品批发市场与周边几个大型专业市场,一起整合成为一个大型综合市场,所以在数量上会有所减少;另外,我市有网上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35亿以上,扩大了全市交易总量。因此,我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实际发展水平与宜昌、岳阳、芜湖相当,但远低于扬州。
(四)各自所处经济圈或城市群的对比
五个城市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战略关注,但除此之外还各有各的优势。
九江:是环鄱阳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有44个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位处环鄱阳湖城市群,九江市共有14个。省、市两级全力打造昌九一体化,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南昌、九江正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崛起的“双核、两翼”,九江在全省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和上游的结合部,葛洲坝水电工程建设为城市发展赢得机遇,受到世人瞩目,依托三峡工程得到经济腾飞,宜昌由一个普普通通的江边小城,升级为朝着省域副中心发展的大城市,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升。湖北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三峡城市群建设,支持宜昌建设实力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岳阳:西临洞庭湖,北接长江,是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内陆沿江城市之一。2015年常住人口比九江多80.34万人,人口总量位全省第五,经济总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排全省第二。既是环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环洞庭湖经济圈中心城市,与湖北、江西接壤,是湖南的门户城市。
芜湖:位处长江下游南岸,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内陆沿江城市之一,在五个对比城市中人口最少,经济总量排全省第二,是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网络发达,加速制造业、商贸领域物品流通。在五个对比城市中,常住人口排第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和均量排第一位。
可以看出,五个对比城市的地理优势相仿,都是省域重点打造的经济发展区,经济地位相似。
二、对比差距找原因
(一)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现实的购买力,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决定着支付能力,支付能力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生活水平。我市虽然人口总量排第二位,但由于居民收入低而制约了消费能力。
(二)消费总量不足导致商业市场升级缓慢。从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差距可以看出,我市消费市场培育大型企业能量不足,市场经营模式、商业业态升级缓慢。比如商业综合体这种目前在我市还属于较新颖的商业业态,但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发展了好几年,而且正在酝酿新的升级模式。
(三)省份之间的差距决定我市总量难以快速放大。从五市所在的省份来看,江西与其他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差距也较大。由于历史原因,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偏小。目前对该项指标的统计方法是重点核算总额增速,受此限制,没有办法快速放大总量,因此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扩大。
相关省消费总量及人均情况对比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10年 |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安徽 | 江苏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安徽 | 江苏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5896 | 13978 | 12024 | 8908 | 25877 | 2933 | 6719 | 5775 | 4152 | 13482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元 | 12914 | 23888 | 17727 | 14500 | 32442 | 6581 | 11739 | 8793 | 6977 | 17140 |
三、找准原因谋后发
发展消费市场,壮大消费总量,最重要的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能力消费,二是市场要能提供消费,三是消费者愿意在提供的市场里消费。
分析原因简单,找到方向容易,但要达到目的、起到效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能完成的,要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决定。
1、大幅提高收入水平,特别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一是要想方设法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不仅要让增收速度跑赢物价指数,而且要追赶其他城市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才能有效缩小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二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中等收入消费群体是消费市场的基石,他们消费活跃,消费意愿较强,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是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众的收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生活性消费,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货币补贴和政策扶持,能直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农村消费市场始终是一块短板,消费环境落后、居民收入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农村消费主力外流等等都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引人才回乡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创业扶持,才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群体,进而促进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做大消费总量。
3、促进商业业态升级,提升城市消费品位。一是打破惯性思维,鼓励商业经营模式升级,例如在B2B、B2C模式之上,新兴起来的B2M模式就很值得借鉴;二是支持实体商铺和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毕竟实体店是城市的门脸,体现了地方商业发展的档次,能展示城市的都市化气质;三是高起点引进外来投资和先进的经营模式参与本地消费市场竞争,推动我市消费市场升级换代;四是合理规划城市商圈,发展“体验式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目前,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对带动我市餐饮市场升级作用明显:综合体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中、小型餐饮店,吸纳的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追求消费环境、喜欢个性消费的群体,对传统的大排档有较大冲击,希望能较好促进我市中、小型餐饮经营转型升级。
4、合理规划商品交易市场,加大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交易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聚集人气、辐射周边,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商品交易市场也是个体初级电商的孵化器和聚集区,经济发达、电商活跃的地区无不商品交易市场发达,全国百佳电商城市排位第三的城市金华,就得益于义乌发达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加工制造业。
交易市场建设是对整个市场生态系统的建设投入,涉及交通、物流、库储等硬件配套,还要考虑市场的经营内容、品牌层次、辐射范围、对周边的影响力、发展前景等综合定位。在五市中,岳阳的理念走在我们前面:为了加快商贸物流基础设施、配送中心的建设,岳阳市决定引进了南翔万商(岳阳)国际商贸城。该项目总投资逾100亿元,将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打造一个3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集群,形成一个集商品交易、展览展销、实体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展示区;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可容纳2万余企业和商户进场经营,预计年商品交易额可达400亿元,直接拉动仓储、客运、货运、餐饮、娱乐等10余个衍生行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解决8到10万人就业,每年实现税收可达10亿元以上。
5、借助旅游品牌,吸纳流动消费群体。五市中,九江的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庐山”牌旅游名片熠熠生辉。我们应该借助这个优势,把九江打造成一个热情的、亲和的、特别友好、特别适宜休闲的城市,让游客们不再是“因为要去庐山,而顺便路过了一趟九江。”而是“因为特别喜欢九江,所以参观了九江周围的景点”。让九江成为客人旅游时的中转站,吸引人们在市内逗留,增加流动人口数量,扩大消费群体。
6、大力培育限额以上企业。限上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时也是统计的主体,在现行统计方法中,消费总量主要靠限上企业的拉动。做大消费总量,一是要大力培育本土限上企业;二是对外地进驻九江的企业,应以在本地注册成立法人企业为前提,这在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强势进驻三线以下城市的大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现行统计制度执行“在地统计”原则:非法人单位统计报表,由其归属法人在法人注册地汇总填报,不纳入非法人的实际经营所在地统计。因此,若外地企业不在本地注册为法人,不但不能壮大本地总量,反而会挤占本地的市场份额。 (来源:九江统计局)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