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决策公开 > 发展规划 > 区域规划

美丽九江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5-01-08 17:36 【字体:

近日,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美丽九江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将纲要予以公开发布。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固本兴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推进、协同增效,坚持全民行动、普惠共享,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诗画山水生态宜居典范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九江画卷,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027年,美丽九江建设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2035年,美丽九江高标准建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文化繁荣兴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九江全景式展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景象全面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成为美丽九江的生动写照。

二、共建美美与共的美丽家园

(一)以水为脉建设美丽河湖

构建“一江四河多支”美丽江河格局。以长江干流九江段、修河、博阳河等为重点,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强长江干流九江段自然岸线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岸线防护林和生态堤防建设、绿道系统建设和整体景观提升。深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打造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展示窗口。加强修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强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打造人水和谐生态景观廊道。加强博阳河、长河、潦河等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水绿交融的生态廊道。

构建“三片多点”美丽湖库格局。以鄱阳湖、柘林湖和长江沿岸湖泊群为重点,建设美丽湖库。加强鄱阳湖九江湖区及两岸湖泊群的治理和保护。加强湖泊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化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江豚保护基地建设,强化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建设,打造“鹤舞鄱湖、江豚逐浪”世界知名自然水景。加强柘林湖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强化生态岸线保护,打造南方丘陵山区湖库水景。开展长江沿岸湖泊保护和治理,以甘棠湖、南门湖、沙河、十里河等中心城区湖泊、河流为重点,推进河道连通、清淤、生态护岸建设,塑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河迹洼地湖泊水景。

(二)以山为基守护美丽山川

筑牢“一心两区三屏”美丽山川格局。构筑市域中部以庐山为保护核心,西部以幕阜山-九岭山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区、东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形成幕阜山山脉生态屏障、九岭山山脉生态屏障和怀玉山山脉余脉生态屏障。庐山以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地质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深化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幕阜山-九岭山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区、东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实施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强化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迁徙通道保护,筑牢自然生态安全屏障。

彰显美丽山川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加强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深化庐山第四纪冰川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统筹自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样板,全面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展现自然生态之美。加强富华山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云居山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集宗教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名胜区。立足石钟山滨江临湖特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美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以产为要发展美丽经济

构建“三区两带多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将生态农业和林业产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鄱阳湖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修河河谷农产品发展区打造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沿长江都市农业经济区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幕阜山-九岭山山区农业发展带重点打造蚕桑、茶叶、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富民产业。东部山地丘陵特色农业发展带以“一虾一蟹”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构建以国家级产业园为引领、省级产业园为支撑、市级产业园为依托的多园发展格局。

构建“一带一轴多园”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将绿色工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推进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升级,强化产业园区和港口码头平台支撑,加快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和区域航运中心。以长江沿线开发区、重大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九江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承载力。探索美丽码头和美丽港口建设,打造临港产业发展带。以京九铁路等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为依托,推动沿线产业园区集聚高端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和绿色转型发展,打造昌九沿线产业发展轴。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省级开发区升级发展,推进化工园区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导,省级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园区格局。

构建“一心两核全域”文旅发展格局。将文旅产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文旅中心,推动九江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以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驱动、全域集散、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九江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区、文旅发展核心增长极、文旅消费示范区。加快推进石钟山、浔阳江、鄱阳湖吴城候鸟小镇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庐山、庐山西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引领作用,整合周边优势资源,逐步建成山上山下、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综合型名山以及世界级湖泊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山江湖城联动、观光与体验联动、文化与风景联动,抓点、连线、成面,打造既独立成篇又互补共享的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

(四)以人为本打造美丽福地

构建“一心两带两区”美丽城市建设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浔阳-濂溪-柴桑协同发展,推进老城区组团、八里湖赛城湖组团、高铁新区组团、临港组团、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组团等建设,做强做美“一心”发展。依托昌九、沿江两条城镇发展带,推动资源集聚、要素流动、生态保护,昌九城镇发展带重点加强共青城-德安-永修城镇组群协同发展;沿江城镇发展带重点加强沿江港区与产业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推进瑞昌-湖口-彭泽共同打造经济发展“支撑带”、区域互动“连接带”、生态环境“保护带”。沿修河城镇发展区域,加强生态本底共同保育,利用山水旅游资源,推进修水-武宁城镇组群特色发展;东部滨湖城镇发展区域,依托环庐山、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推进庐山、都昌城镇特色发展。

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市域村庄划分为山地型、滨水型、平原型,分类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引,塑造山水田园人文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形态。山地型村庄以“山”为主题,突出加强山脉、山体、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保护,注重水系源头保护,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下经济等山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旅游、特色民宿、森林康养等业态。滨水型村庄以“水”为主题,突出加强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岸线等保护,江豚、候鸟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等保护及渔文化资源普查;依托水域风光和地域文化发展健康生态养殖、观光旅游、渔文化展示等业态。平原型村庄以“田”为主题,突出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田园风光和地域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特色民宿等业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空间边界管理与用途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格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完善其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提升城镇空间质量和城镇功能品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制。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分单元差异化和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形成问题识别、精准溯源、分区施策的工作闭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强化对数据管理、调整更新、实施应用、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的支撑作用。统筹开展定期调整与动态更新。探索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改革创新,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深化推进全社会全领域减污降碳,开展城市、开发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进共青城市、德安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柴桑区沙城工业园区等省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建设。

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神华九江电厂二期建设。严格控制非电用煤消费量,有序压减重点行业燃煤消费量,稳妥推进燃煤减量。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深化氢能产业布局。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制订碳达峰目标。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逐年编制市域温室气体清单。实施甲烷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严格规范企业碳排放,引导企业降碳,促进碳市场稳定运行。鼓励企业开展绿电交易。

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支持共青城市、德安县等地在碳达峰行动中走在前列。积极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试点工作,支持武宁县、修水县开展省级林业碳汇试点。深入推进低碳园区、低碳景区、低碳学校等试点创建。有序推进碳普惠制工作。推进实施一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与低碳产品认证。积极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乡(镇、场)、旅游景区等探索开展碳中和(近零碳)试点示范。

(三)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工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港产、港城、港工、港贸融合,加快打造一批港口共生产业、港口依存产业、港口关联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工业互联网、数智新九江”特色品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推动一批绿色低碳制造试点。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探索建筑拆除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新模式,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建立和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平台,强化宾馆、办公楼、商场等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和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城市建设。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江海直达区域航运中心,构建港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九江现代运输体系。推广应用新能源船舶和江海直达新船型,积极开展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推动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进一步提升,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实现有效提升。

(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深入推进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持续深化城市综合能源管家和碳管家等服务模式。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废钢铁、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打造天蓝水碧的品质环境

(一)深入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

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新路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的大气污染闭环治理体系。实施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完善市县两级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大气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加强决策科技支撑,推动大气环保管家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深化九江与南昌、黄冈、安庆等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到2027年,全市各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标。到2035年,美丽蓝天成为常态。

强化多污染物减排。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以夏季臭氧和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为控制重点,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持续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和深度治理,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协同减排。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完善应急减排差异化管控机制,全面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能力。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突出加强施工、道路、渣土运输扬尘精细管控。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确保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到位;鼓励开展热力管网建设,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因地制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强化露天焚烧精细管控。深入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尾气精细管控;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汽柴油标准,加强油品综合监管执法。

(二)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

持续推进长江共抓大保护。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优化沿江企业和码头布局,严格水域和岸线开发利用管控。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深入推进长江干流九江段、赣江九江段、鄱阳湖九江湖区及其他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积极推进长江水生态考核和监测试点,建立健全水生态考核机制,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加强鄱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鄱阳湖九江湖区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坚持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持续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全面落实《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实施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以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源和鄱阳湖滨湖地区为重点开展攻坚,推动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持续削减。加强滨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科学恢复和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深化“三水”统筹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推进县级应急或备用水源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短板。强化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全力推行船舶水污染物“船上存储、交岸接收”零排放治污模式。加强城乡面源污染防控,完善汛期污染强度预警防控机制。深化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城市建成区已整治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开展重点江河湖库水生态调查评估,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促进河湖水生态健康。

(三)深入打好净土提升攻坚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开展耕地污染成因识别和排查,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跟踪机制,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严格名录内地块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构建“查、防、控、治、评”五位一体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和绿色可持续修复体系,推动土壤生态环境管理从风险管控、质量提升向健康安全逐步提升。到2035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加强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开展“一企一库”(重点工业企业、尾矿库)、“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和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定和保护,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实施地下水监测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一张网”建设。推进化工园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长江经济带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实施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四)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涉铜钨锡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等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建设“收储中心+收储点”二级秸秆收储网络。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支持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回收网点建设。有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建筑垃圾处理厂、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处理设施,推广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到2027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建成“无废城市”。

推进新污染物与化学品治理。加强全过程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治,建立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化学品国际公约管控物质统计调查,加强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发力、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五、呵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

(一)强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加强修水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宁县、庐山市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托幕阜山、九岭山等山脉和修河、博阳河等河流构建区域重要生态廊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适时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的勘界立标工作。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建立生态破坏活动监测预警机制和问题发现、移交、处置、监管机制。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二)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推进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丘陵山地生态系统、鄱阳湖和修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划分幕阜山-九岭山生物多样性与矿山生态修复单元、修河-博阳河水源涵养与城乡统筹整治单元、长江干流流域河流湿地修复单元、鄱阳湖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单元和庐山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统筹布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造林绿化空间,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措施,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公益林、天然林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加强森林康养基地和乡村森林公园建设。

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采取近自然恢复措施,因地制宜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功能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鼓励开展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强化湿地用途管制,实行湿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和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侵占湿地资源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行为。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创新探索治理新模式,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流域水系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林草工程、小型蓄排水等项目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实施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鄱阳湖湖区重点圩堤治理工程。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停产未注销矿山及持证生产矿山等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区域内长江、鄱阳湖及主要河湖沿岸露天矿山等矿山复绿复垦。鼓励矿山修复后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建设矿山公园等项目,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加强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严格保护鄱阳湖候鸟栖息地、重要湿地及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生境。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等保护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旗舰物种(白鹤、长江江豚、梅花鹿、中华穿山甲等)和指示物种保护管理。支持庐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推进重点动植物园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繁育研究和保护,加强迁地保护种群监测管理。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候鸟、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等各类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重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等水域,对长江江豚、刀鱼等重要水生生物迁徙、洄游通道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加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长江江豚及四大家鱼等水生生物迁徙、洄游重要通道保护修复。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监管执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本底调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健全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巩固提升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严厉查处各类非法利用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行为,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四)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全面推行生态产品普查统计、确权登记、价值核算,构建生态资产确权、第三方核算、市场交易、转移登记等完整交易体系。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与确权登记,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体系,建立全市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健全全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GEP)定期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入加强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强化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推动试点成果向全市推广。推动铜鼓-修水、新建-永修等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推进博阳河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五)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培育、指导,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庐山市等地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强化示范创建引领带动。巩固拓展武宁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及共青城市、庐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持续加强宣传总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六、守牢稳固可靠的安全底线

(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提升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等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处置和救灾响应机制。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到2027年,完成市级和重点行业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到2035年,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覆盖到县(市、区),九江市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以及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全域排查、全面清理、全量处置、全过程监管、全方位提升的“五全”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强化环境健康管理,指导庐山市开展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

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健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推动环境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环境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完善环境应急专家库运行机制。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广骨干企业应急物资协议共享,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探索应急实训基地试点建设。深化“南阳实践”推广应用,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推进修河、潦河等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深化长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强化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和监测,健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农田、渔业水域、森林、湿地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生态修复等工作。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范体系,健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外来物种引入审批管理和进境动植物检疫,强化入侵物种口岸防控。

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持续推进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林草植物、药用植物、菌种等重要生物遗传资源、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监管制度。建设极小种群、珍稀濒危植物、野生重要特色物种、濒危野生农作物近缘种、优良树种等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

(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人力、实体、技术等多要素协同防范措施,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充实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力量,打造专兼结合的监管队伍。加强核与辐射监管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及体系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宣传。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日常监管,实现对放射源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射线装置的全覆盖监管。严格辐射类建设项目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伴生放射性矿企业辐射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健全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七、建设诗意栖居的和美城乡

(一)建设宜居智慧美丽城市

彰显“一城一韵”特色。立足禀赋特色,着力打造“一城一韵”。中心城区打造“千年浔城、诗画山水”魅力之城。武宁县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生态节点、以山水为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城市。修水县打造赣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永修县打造鄱阳湖国际候鸟旅游目的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昌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德安县打造南昌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园林城市。都昌县打造鄱阳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基地、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湖城市。湖口县打造“江湖两色、石钟千年”滨湖生态旅游城市。彭泽县打造生态宜居滨江城市。瑞昌市打造“山水环绕、两区相望”美丽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共青城市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庐山市打造国际知名风景旅游胜地、全国山水休闲度假目的地、名山大湖间的诗画田园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加强城市体检评估成果转化应用。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学建设城市新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探索开展生态社区建设。推进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工程试点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韧性城市、公交都市、无障碍城市等建设。建设宁静城市,提升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营造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厚植城市生态底色。加强中心城区甘棠湖-南湖、八里湖、赛城湖、白水湖、琵琶湖和芳兰湖6大湖泊,长河、蚂蚁河、蔡桥河、沙河、截流河、龙开河、十里河、虞家河、五里河9条河流,南湖公园山体、莲宗寺山体、九江学院山体、花子山、南山、九江职业大学山体、梅山、万佛寺山体、九龙山、贤母园和塔山11座山体整体保护。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提升,探索市树、市花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打造特色内涵和形象标识。完善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园体系,加强生态廊道、景观廊道、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推进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小型绿色活动场地建设,完善隔离绿地和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系统,逐步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幸福感。

(二)打造宜居精致美丽乡镇

分类探索建设美丽乡镇。按照基础类、提升类、示范类等分类推动美丽乡镇建设,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精品乡镇。坚持建管并重,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功能设施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不断推动乡镇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重点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等创建美丽乡镇示范镇。

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加大对重点特色小镇的培育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局面。推进产镇融合发展,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提升环境质量、服务功能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分类分批、梯次推进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争创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

(三)塑造山水田园美丽乡村

分类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结合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建设路径,协同推进美丽村庄建设。集聚发展类村庄,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整治提升类村庄,重点考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城郊融合类村庄,统筹协调乡村与城镇用地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搬迁撤并类村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推进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建设和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持续开展“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开展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瑞昌市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柴桑区省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推进都昌县、修水县、武宁县等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修水县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创新和应用,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机制,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八、弘扬山水韵味的生态文化

(一)传承弘扬优秀生态文化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实施生态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挖掘具有九江地域特征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好文化遗产中生态价值观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具有九江地域特征的生态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山水资源、自然景观、物种保护、古树名木等蕴含其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故事,做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阐析和现代转型。

促进生态文化创作。大力开展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征文、书法、短视频等各类专题活动,鼓励民间广泛开展和参与生态文艺作品创作活动。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学创作、词曲创作、影视创作等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载体多元的优秀生态文艺精品。加快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打造多样化、大众化、精品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博物馆、科普馆、标本馆等生态文化普及场所,打造生态文化教育、科普和生态科普展馆等生态文化公共服务品牌。找准九江生态文化与山水文化、杏林文化、诗词文化等文化资源契合点,推出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精品体验路线等优质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依托鄱阳湖国际观鸟季、长江生态文明论坛等生态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九江生态文化故事。

(二)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在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班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鼓励、引导、支持各类场馆和场所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深入推进全民节能、节水行动。践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自觉维护宁静环境。

(三)构建多元参与行动体系

发挥党政机关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的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践行绿色办公理念,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

落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环保课堂,开放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服务。

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的广泛动员作用,推动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培育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壮大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引导村(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强化公众监督与参与。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完善生态环境公众监督和举报机制,畅通和拓宽“信、访、网、微”四位一体举报渠道。兑现生态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加强生态环境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环境现象、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跟踪。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九、健全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

(一)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对生态和环境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推进武宁县、修水县、德安县、彭泽县等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县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机制,完善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制度,推动建立“一县一档”。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固体废物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探索建立环境容量贡献率评价指数体系,优化完善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建立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执法、自行监测等制度衔接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信用管理,推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推进“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建设,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领域合作长效机制。

(二)强化激励政策和科技支撑

强化激励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化排污权储备交易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全行业、全区域、全品类和跨区域交易。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和投资融资模式创新,支持湖口县推进全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应用,做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展美丽九江建设重点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示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与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完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构建先进的现代环境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智库建设。

(三)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探索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大力开展AI智能赋能,不断完善“新一代监测+现代化生态环境防控”体系。强化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县级站能力资质扩项达标建设,探索区域站、骨干站、县级站、基础站等建站新模式。加强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推进长江干流、鄱阳湖等重点河湖水生态监测。搭建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一体化共享平台。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尾矿库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完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的辐射监测网络。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自动监测与手动监测互补。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标准化、专业化配置,市县两级执法机构配齐配足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执法标准装备和特色装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分类监管,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优化和创新执法方式,推行非现场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加强跨省市、跨区域、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以“智慧环保”建设为核心,完善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环境监测监控、移动执法、污染物综合管理、危废智能监管等信息化应用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完善长江九江段“一张网”和“空天水岸”立体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推行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加强部门、企业、社会等各类生态环境数据集成、整合、联网共享,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

十、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美丽九江建设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推进美丽九江建设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因地制宜绘就美丽九江建设县域篇章。加强各级财政预算与规划纲要实施的衔接协调和经费保障。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九江建设。建立评估机制,实施美丽九江建设进展评估,适时对重点指标、重点任务进行科学调整。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积极探索美丽九江建设先行先试和地方实践。建立健全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做法,激发全民参与美丽九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美丽九江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发布时间: 2025-01-08 17:36

近日,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美丽九江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将纲要予以公开发布。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固本兴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推进、协同增效,坚持全民行动、普惠共享,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诗画山水生态宜居典范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九江画卷,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027年,美丽九江建设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2035年,美丽九江高标准建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文化繁荣兴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九江全景式展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景象全面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成为美丽九江的生动写照。

二、共建美美与共的美丽家园

(一)以水为脉建设美丽河湖

构建“一江四河多支”美丽江河格局。以长江干流九江段、修河、博阳河等为重点,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强长江干流九江段自然岸线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岸线防护林和生态堤防建设、绿道系统建设和整体景观提升。深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打造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展示窗口。加强修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强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打造人水和谐生态景观廊道。加强博阳河、长河、潦河等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水绿交融的生态廊道。

构建“三片多点”美丽湖库格局。以鄱阳湖、柘林湖和长江沿岸湖泊群为重点,建设美丽湖库。加强鄱阳湖九江湖区及两岸湖泊群的治理和保护。加强湖泊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化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江豚保护基地建设,强化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建设,打造“鹤舞鄱湖、江豚逐浪”世界知名自然水景。加强柘林湖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强化生态岸线保护,打造南方丘陵山区湖库水景。开展长江沿岸湖泊保护和治理,以甘棠湖、南门湖、沙河、十里河等中心城区湖泊、河流为重点,推进河道连通、清淤、生态护岸建设,塑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河迹洼地湖泊水景。

(二)以山为基守护美丽山川

筑牢“一心两区三屏”美丽山川格局。构筑市域中部以庐山为保护核心,西部以幕阜山-九岭山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区、东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形成幕阜山山脉生态屏障、九岭山山脉生态屏障和怀玉山山脉余脉生态屏障。庐山以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地质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深化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幕阜山-九岭山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区、东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实施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强化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迁徙通道保护,筑牢自然生态安全屏障。

彰显美丽山川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加强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深化庐山第四纪冰川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统筹自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样板,全面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展现自然生态之美。加强富华山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云居山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集宗教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名胜区。立足石钟山滨江临湖特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美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以产为要发展美丽经济

构建“三区两带多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将生态农业和林业产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鄱阳湖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修河河谷农产品发展区打造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沿长江都市农业经济区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幕阜山-九岭山山区农业发展带重点打造蚕桑、茶叶、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富民产业。东部山地丘陵特色农业发展带以“一虾一蟹”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构建以国家级产业园为引领、省级产业园为支撑、市级产业园为依托的多园发展格局。

构建“一带一轴多园”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将绿色工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推进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升级,强化产业园区和港口码头平台支撑,加快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和区域航运中心。以长江沿线开发区、重大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九江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承载力。探索美丽码头和美丽港口建设,打造临港产业发展带。以京九铁路等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为依托,推动沿线产业园区集聚高端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和绿色转型发展,打造昌九沿线产业发展轴。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省级开发区升级发展,推进化工园区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导,省级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园区格局。

构建“一心两核全域”文旅发展格局。将文旅产业作为美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文旅中心,推动九江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以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驱动、全域集散、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九江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区、文旅发展核心增长极、文旅消费示范区。加快推进石钟山、浔阳江、鄱阳湖吴城候鸟小镇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庐山、庐山西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引领作用,整合周边优势资源,逐步建成山上山下、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综合型名山以及世界级湖泊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山江湖城联动、观光与体验联动、文化与风景联动,抓点、连线、成面,打造既独立成篇又互补共享的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

(四)以人为本打造美丽福地

构建“一心两带两区”美丽城市建设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浔阳-濂溪-柴桑协同发展,推进老城区组团、八里湖赛城湖组团、高铁新区组团、临港组团、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组团等建设,做强做美“一心”发展。依托昌九、沿江两条城镇发展带,推动资源集聚、要素流动、生态保护,昌九城镇发展带重点加强共青城-德安-永修城镇组群协同发展;沿江城镇发展带重点加强沿江港区与产业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推进瑞昌-湖口-彭泽共同打造经济发展“支撑带”、区域互动“连接带”、生态环境“保护带”。沿修河城镇发展区域,加强生态本底共同保育,利用山水旅游资源,推进修水-武宁城镇组群特色发展;东部滨湖城镇发展区域,依托环庐山、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推进庐山、都昌城镇特色发展。

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市域村庄划分为山地型、滨水型、平原型,分类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引,塑造山水田园人文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形态。山地型村庄以“山”为主题,突出加强山脉、山体、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保护,注重水系源头保护,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下经济等山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旅游、特色民宿、森林康养等业态。滨水型村庄以“水”为主题,突出加强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岸线等保护,江豚、候鸟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等保护及渔文化资源普查;依托水域风光和地域文化发展健康生态养殖、观光旅游、渔文化展示等业态。平原型村庄以“田”为主题,突出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田园风光和地域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特色民宿等业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空间边界管理与用途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格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完善其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提升城镇空间质量和城镇功能品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制。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分单元差异化和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形成问题识别、精准溯源、分区施策的工作闭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强化对数据管理、调整更新、实施应用、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的支撑作用。统筹开展定期调整与动态更新。探索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改革创新,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深化推进全社会全领域减污降碳,开展城市、开发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进共青城市、德安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柴桑区沙城工业园区等省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建设。

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神华九江电厂二期建设。严格控制非电用煤消费量,有序压减重点行业燃煤消费量,稳妥推进燃煤减量。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深化氢能产业布局。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制订碳达峰目标。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逐年编制市域温室气体清单。实施甲烷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严格规范企业碳排放,引导企业降碳,促进碳市场稳定运行。鼓励企业开展绿电交易。

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支持共青城市、德安县等地在碳达峰行动中走在前列。积极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试点工作,支持武宁县、修水县开展省级林业碳汇试点。深入推进低碳园区、低碳景区、低碳学校等试点创建。有序推进碳普惠制工作。推进实施一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与低碳产品认证。积极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乡(镇、场)、旅游景区等探索开展碳中和(近零碳)试点示范。

(三)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工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港产、港城、港工、港贸融合,加快打造一批港口共生产业、港口依存产业、港口关联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工业互联网、数智新九江”特色品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推动一批绿色低碳制造试点。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探索建筑拆除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新模式,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建立和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平台,强化宾馆、办公楼、商场等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和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城市建设。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江海直达区域航运中心,构建港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九江现代运输体系。推广应用新能源船舶和江海直达新船型,积极开展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推动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进一步提升,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实现有效提升。

(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深入推进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持续深化城市综合能源管家和碳管家等服务模式。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废钢铁、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打造天蓝水碧的品质环境

(一)深入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

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新路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的大气污染闭环治理体系。实施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完善市县两级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大气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加强决策科技支撑,推动大气环保管家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深化九江与南昌、黄冈、安庆等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到2027年,全市各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标。到2035年,美丽蓝天成为常态。

强化多污染物减排。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以夏季臭氧和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为控制重点,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持续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和深度治理,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协同减排。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完善应急减排差异化管控机制,全面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能力。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突出加强施工、道路、渣土运输扬尘精细管控。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确保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到位;鼓励开展热力管网建设,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因地制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强化露天焚烧精细管控。深入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尾气精细管控;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汽柴油标准,加强油品综合监管执法。

(二)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

持续推进长江共抓大保护。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优化沿江企业和码头布局,严格水域和岸线开发利用管控。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深入推进长江干流九江段、赣江九江段、鄱阳湖九江湖区及其他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积极推进长江水生态考核和监测试点,建立健全水生态考核机制,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加强鄱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鄱阳湖九江湖区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坚持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持续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全面落实《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实施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以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源和鄱阳湖滨湖地区为重点开展攻坚,推动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持续削减。加强滨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科学恢复和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深化“三水”统筹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推进县级应急或备用水源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短板。强化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全力推行船舶水污染物“船上存储、交岸接收”零排放治污模式。加强城乡面源污染防控,完善汛期污染强度预警防控机制。深化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城市建成区已整治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开展重点江河湖库水生态调查评估,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促进河湖水生态健康。

(三)深入打好净土提升攻坚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开展耕地污染成因识别和排查,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跟踪机制,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严格名录内地块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构建“查、防、控、治、评”五位一体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和绿色可持续修复体系,推动土壤生态环境管理从风险管控、质量提升向健康安全逐步提升。到2035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加强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开展“一企一库”(重点工业企业、尾矿库)、“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和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定和保护,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实施地下水监测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一张网”建设。推进化工园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长江经济带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实施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四)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涉铜钨锡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等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建设“收储中心+收储点”二级秸秆收储网络。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支持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回收网点建设。有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建筑垃圾处理厂、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处理设施,推广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到2027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建成“无废城市”。

推进新污染物与化学品治理。加强全过程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治,建立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化学品国际公约管控物质统计调查,加强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发力、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五、呵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

(一)强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加强修水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宁县、庐山市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托幕阜山、九岭山等山脉和修河、博阳河等河流构建区域重要生态廊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适时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的勘界立标工作。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建立生态破坏活动监测预警机制和问题发现、移交、处置、监管机制。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二)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推进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丘陵山地生态系统、鄱阳湖和修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划分幕阜山-九岭山生物多样性与矿山生态修复单元、修河-博阳河水源涵养与城乡统筹整治单元、长江干流流域河流湿地修复单元、鄱阳湖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单元和庐山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统筹布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造林绿化空间,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措施,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公益林、天然林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加强森林康养基地和乡村森林公园建设。

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采取近自然恢复措施,因地制宜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功能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鼓励开展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强化湿地用途管制,实行湿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和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侵占湿地资源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行为。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创新探索治理新模式,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流域水系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林草工程、小型蓄排水等项目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实施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鄱阳湖湖区重点圩堤治理工程。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停产未注销矿山及持证生产矿山等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区域内长江、鄱阳湖及主要河湖沿岸露天矿山等矿山复绿复垦。鼓励矿山修复后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建设矿山公园等项目,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加强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严格保护鄱阳湖候鸟栖息地、重要湿地及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生境。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等保护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旗舰物种(白鹤、长江江豚、梅花鹿、中华穿山甲等)和指示物种保护管理。支持庐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推进重点动植物园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繁育研究和保护,加强迁地保护种群监测管理。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候鸟、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等各类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重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等水域,对长江江豚、刀鱼等重要水生生物迁徙、洄游通道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加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长江江豚及四大家鱼等水生生物迁徙、洄游重要通道保护修复。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监管执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本底调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健全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巩固提升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严厉查处各类非法利用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行为,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四)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全面推行生态产品普查统计、确权登记、价值核算,构建生态资产确权、第三方核算、市场交易、转移登记等完整交易体系。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与确权登记,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体系,建立全市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健全全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GEP)定期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入加强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强化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推动试点成果向全市推广。推动铜鼓-修水、新建-永修等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推进博阳河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五)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培育、指导,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庐山市等地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强化示范创建引领带动。巩固拓展武宁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及共青城市、庐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持续加强宣传总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六、守牢稳固可靠的安全底线

(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提升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等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处置和救灾响应机制。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到2027年,完成市级和重点行业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到2035年,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覆盖到县(市、区),九江市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以及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全域排查、全面清理、全量处置、全过程监管、全方位提升的“五全”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强化环境健康管理,指导庐山市开展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

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健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推动环境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环境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完善环境应急专家库运行机制。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广骨干企业应急物资协议共享,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探索应急实训基地试点建设。深化“南阳实践”推广应用,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推进修河、潦河等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深化长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强化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和监测,健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农田、渔业水域、森林、湿地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生态修复等工作。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范体系,健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外来物种引入审批管理和进境动植物检疫,强化入侵物种口岸防控。

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持续推进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林草植物、药用植物、菌种等重要生物遗传资源、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监管制度。建设极小种群、珍稀濒危植物、野生重要特色物种、濒危野生农作物近缘种、优良树种等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

(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构建现代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人力、实体、技术等多要素协同防范措施,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充实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力量,打造专兼结合的监管队伍。加强核与辐射监管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及体系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宣传。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日常监管,实现对放射源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射线装置的全覆盖监管。严格辐射类建设项目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伴生放射性矿企业辐射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健全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七、建设诗意栖居的和美城乡

(一)建设宜居智慧美丽城市

彰显“一城一韵”特色。立足禀赋特色,着力打造“一城一韵”。中心城区打造“千年浔城、诗画山水”魅力之城。武宁县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生态节点、以山水为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城市。修水县打造赣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永修县打造鄱阳湖国际候鸟旅游目的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昌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德安县打造南昌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园林城市。都昌县打造鄱阳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基地、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湖城市。湖口县打造“江湖两色、石钟千年”滨湖生态旅游城市。彭泽县打造生态宜居滨江城市。瑞昌市打造“山水环绕、两区相望”美丽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共青城市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庐山市打造国际知名风景旅游胜地、全国山水休闲度假目的地、名山大湖间的诗画田园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加强城市体检评估成果转化应用。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学建设城市新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探索开展生态社区建设。推进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工程试点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韧性城市、公交都市、无障碍城市等建设。建设宁静城市,提升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营造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厚植城市生态底色。加强中心城区甘棠湖-南湖、八里湖、赛城湖、白水湖、琵琶湖和芳兰湖6大湖泊,长河、蚂蚁河、蔡桥河、沙河、截流河、龙开河、十里河、虞家河、五里河9条河流,南湖公园山体、莲宗寺山体、九江学院山体、花子山、南山、九江职业大学山体、梅山、万佛寺山体、九龙山、贤母园和塔山11座山体整体保护。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提升,探索市树、市花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打造特色内涵和形象标识。完善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园体系,加强生态廊道、景观廊道、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推进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小型绿色活动场地建设,完善隔离绿地和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系统,逐步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幸福感。

(二)打造宜居精致美丽乡镇

分类探索建设美丽乡镇。按照基础类、提升类、示范类等分类推动美丽乡镇建设,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精品乡镇。坚持建管并重,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功能设施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不断推动乡镇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重点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等创建美丽乡镇示范镇。

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加大对重点特色小镇的培育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局面。推进产镇融合发展,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提升环境质量、服务功能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分类分批、梯次推进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争创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

(三)塑造山水田园美丽乡村

分类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结合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建设路径,协同推进美丽村庄建设。集聚发展类村庄,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整治提升类村庄,重点考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城郊融合类村庄,统筹协调乡村与城镇用地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搬迁撤并类村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推进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建设和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持续开展“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开展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瑞昌市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柴桑区省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推进都昌县、修水县、武宁县等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修水县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创新和应用,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机制,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八、弘扬山水韵味的生态文化

(一)传承弘扬优秀生态文化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实施生态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挖掘具有九江地域特征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好文化遗产中生态价值观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具有九江地域特征的生态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山水资源、自然景观、物种保护、古树名木等蕴含其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化故事,做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阐析和现代转型。

促进生态文化创作。大力开展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征文、书法、短视频等各类专题活动,鼓励民间广泛开展和参与生态文艺作品创作活动。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学创作、词曲创作、影视创作等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载体多元的优秀生态文艺精品。加快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打造多样化、大众化、精品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博物馆、科普馆、标本馆等生态文化普及场所,打造生态文化教育、科普和生态科普展馆等生态文化公共服务品牌。找准九江生态文化与山水文化、杏林文化、诗词文化等文化资源契合点,推出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精品体验路线等优质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依托鄱阳湖国际观鸟季、长江生态文明论坛等生态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九江生态文化故事。

(二)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在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班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鼓励、引导、支持各类场馆和场所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深入推进全民节能、节水行动。践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自觉维护宁静环境。

(三)构建多元参与行动体系

发挥党政机关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的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践行绿色办公理念,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

落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环保课堂,开放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服务。

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的广泛动员作用,推动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培育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壮大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引导村(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强化公众监督与参与。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完善生态环境公众监督和举报机制,畅通和拓宽“信、访、网、微”四位一体举报渠道。兑现生态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加强生态环境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环境现象、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跟踪。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九、健全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

(一)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对生态和环境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推进武宁县、修水县、德安县、彭泽县等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县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机制,完善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制度,推动建立“一县一档”。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固体废物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探索建立环境容量贡献率评价指数体系,优化完善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建立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执法、自行监测等制度衔接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信用管理,推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推进“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建设,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领域合作长效机制。

(二)强化激励政策和科技支撑

强化激励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化排污权储备交易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全行业、全区域、全品类和跨区域交易。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和投资融资模式创新,支持湖口县推进全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应用,做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展美丽九江建设重点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示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与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完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构建先进的现代环境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智库建设。

(三)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探索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大力开展AI智能赋能,不断完善“新一代监测+现代化生态环境防控”体系。强化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县级站能力资质扩项达标建设,探索区域站、骨干站、县级站、基础站等建站新模式。加强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推进长江干流、鄱阳湖等重点河湖水生态监测。搭建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一体化共享平台。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尾矿库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完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的辐射监测网络。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自动监测与手动监测互补。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标准化、专业化配置,市县两级执法机构配齐配足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执法标准装备和特色装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分类监管,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优化和创新执法方式,推行非现场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加强跨省市、跨区域、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以“智慧环保”建设为核心,完善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环境监测监控、移动执法、污染物综合管理、危废智能监管等信息化应用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完善长江九江段“一张网”和“空天水岸”立体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推行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加强部门、企业、社会等各类生态环境数据集成、整合、联网共享,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

十、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美丽九江建设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推进美丽九江建设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因地制宜绘就美丽九江建设县域篇章。加强各级财政预算与规划纲要实施的衔接协调和经费保障。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九江建设。建立评估机制,实施美丽九江建设进展评估,适时对重点指标、重点任务进行科学调整。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积极探索美丽九江建设先行先试和地方实践。建立健全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做法,激发全民参与美丽九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