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九江市“5+2就业之家” 促进高质量 充分就业 ——“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 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打造九江市“5+2就业之家” 促进高质量

充分就业

——“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 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系列

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徐永平   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

各位新闻媒体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市政府新闻办、九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在这里举办“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 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主题是“打造九江市“5+2就业之家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人社局对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对各新闻媒体、相关单位多年来给予九江人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8月,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区域文旅中心和区域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发展目标,契合九江实际,为九江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10月10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亲临九江期间,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事关江西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特别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了打造“5+2就业之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下面,我就九江市“5+2就业之家”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5+2就业之家”指的是全省各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5”即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2”即工业园区、大中专院校(含技工院校)两类。当前,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总量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建设“5+2就业之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生动实践;推进“5+2就业服务之家”建设是新形势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稳住就业基本盘,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就业双赢。对此,我们勇担使命职责,紧扣民生实事,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难,紧盯就业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在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指导精神的基础上,经市政府研究同意,通过充分调研、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我局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的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市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已于11月28日印发实施。

《实施方案》分为三个大部分、13条具体内容,分为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目标要求部分,《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5+2就业之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总体思路是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以促进供需匹配为关键,以夯实基层服务为基础,以强化数据赋能为支撑,通过“政府促进+市场导向”“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线上服务+线下服务”,加快建设“5+2就业之家”。具体目标是到2024年,健全完善政府领导、部门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九江市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平台全面接入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成政府市场融合、线上线下一体的“5+2 就业之家”网点;有效扩大服务供给,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暖心的公共就业服务。

在重点任务部分,《实施方案》提出了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对各级各类“5+2就业之家”的服务内容和效果进行规划;二是科学标准建设,对建设标准进行了规定;三是务实规划布局,对网点布局、场地利用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四是统一岗位归集,加强各类岗位的收集,打通统一的公共就业招聘平台;五是强化数字赋能,畅通线上服务渠道,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就业服务功能;六是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就业服务供给;七是探索合作模式,创新政府与市场合作提供更优质就业服务的新模式;八是加强考核激励,在建设“5+2就业之家”工作中,强化以考核促提升促落实。

在保障措施部分,《实施方案》从强化统筹协调、组建人才队伍、落实经费保障、循序渐进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广泛宣传引导等5个方面提出要求。

全市经过调查摸底,在2024年10月底前将打造各级各类“就业之家”网点约2500个,其中街道(乡镇)“就业之家”约200个,社区(村)“就业之家”约2200个。截至12月20日,我市已有2201个“就业之家”建设网点通过申请入驻“江西5+2就业之家”平台,平台入驻数量居全省第二,平台入驻率为88%,其中市“就业之家”1个、县(区)“就业之家”15个、街道(乡镇)“就业之家”211个、社区(村)“就业之家”1937个、大中专院校“就业之家”25个、开发区“就业之家”12个。

我市按照全省统一接口标准全面完成“九江市人力资源供需平台”改造工作,现已成功接入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招聘平台,存量招聘信息数据全部转入并实现实时上传同步至省公共就业招聘平台。各县(市、区)已全面启用“江西省5+2就业之家”平台发布岗位信息,截至12月20日,已发布岗位1898个,计划招聘14657人。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创新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力求新成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我市“5+2就业之家”建设,努力创服务品牌、为百姓解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我市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贡献九江人社力量!


答记者问


一、与之前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点平台相比,“5+2就业之家”有什么不同之处?

(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红玲同志回答)

答:此次我们打造“5+2就业之家”,和之前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点平台相比,首先是线上平台功能更全。一是岗位信息化,依托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打通各级公共就业招聘平台,共享各级各类市场化招聘信息。二是服务智能化,畅通手机端、网端、自助端等服务渠道,实现数据信息“多源归一”,提供协同高效的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三是数据共享化,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全力打破各层级各部门各区域以及政府、市场和大中专院校间信息孤岛,确保在“5+2 就业之家”建设过程中实现信息充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

另外,线下平台建设也有新亮点。一是覆盖范围更广,建设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及开发区、大中专院校两类“5+2就业之家”,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形成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网。二是规划设计更优,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制度等“五统一”标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市“5+2就业之家”。三是服务队伍更强。通过内部岗位调配、服务岗位招聘、公益性岗位聘用等途径,联合有关市直及群团组织等部门,充分发挥村干部、社区网格员、“三支一扶”人员等基层工作人员作用,持续扩充“5+2就业之家”服务力量。

二、“5+2就业之家”是否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红玲同志回答)

答:大中专院校建设“就业之家”,能够为院校学生在校内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包括对学生在全学习周期提供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求职技能培训等服务;提供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筹集、就业补贴申领、就业援助帮扶等服务;通过“5+2就业之家”平台强化数字赋能,提供政策性岗位发布、就业岗位供需对接等服务。主要有以下服务事项:一是政策咨询与宣传,包括提供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及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宣传解读,引导和帮助毕业生了解相关政策。二是就业教育、职业指导与求职辅导,为高校学生提供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就业教育、职业指导和求职辅导,开展求职能力实训,就业心理辅导等。三是求职招聘,依托全省“5+2就业之家”平台招聘信息,对毕业生进行精准匹配、主动推送,提高求职精准度;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四是毕业生就业帮扶,指导帮助符合条件人员享受扶持政策,开展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五是技能培训登记、创业培训登记及创业指导,开展技能培训需求摸排与登记,对有培训意愿的学生,推荐到培训机构参加政府补贴性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导师结对、开业指导、创业贷款等。六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教育。

三、建设“5+2就业之家”对缓解企业招工难题有什么帮助?

(市就创中心主任毕强同志回答)

答: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企业招工难一直是困扰人社部门的一道难题,有人没事干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工,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人社部门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招工,通过“招”“引”“育”“稳”等方式搭平台、促对接、优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题。

一是“招”:今年来先后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线下专项招聘活动578场,参与企业1.3万家次,发布岗位信息40万余个次,达成就业意向5.59万余人。线上通过村头宝终端、网络直播带岗、微信公众号、九江市就业供需平台、浔阳晚报、电视台等多种宣传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平台,助力企业招工。

二是“引”:为贯彻落实我市进一步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要求人社部门每年组织两次赴省外高等院校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助力企业招到合适人才。

三是“育”:鼓励企业为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并根据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项目,给予500元-5000元/人的职业培训补贴,今年1-11月,全市共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44598人次,落实培训补贴3035.41万万元。

四是“稳”: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如仁实人力资源公司、杰博人力资源公司等,为企业提供稳定、高效、优质的市场化用工支持。

“5+2就业之家”是促进市场供需对接、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类“就业之家”将公共就业服务多方延伸,通过开发区“就业之家”更直接更及时收集园区企业招用工信息,通过大中专院校“就业之家”向毕业生宣传我市企业和各项政策,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就业之家”收集辖区内各类用工岗位并第一时间向居民推介适合的招工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足不出户就实现线上沟通,在“家门口”就对接和匹配上了岗位,真正实现了覆盖全民。

岗位信息更加广泛丰富,求职者找岗位的渠道更加多种多样,企业用工岗位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对接更加高效准确,从而带动更多劳动者来浔留浔就业创业,引导更多九江籍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促进更多劳动者安其岗位、乐其职业,最终让用人单位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求职者体会到“家”的关爱。

四、“快递小哥、滴滴小哥”等新就业形态有效地扩大了就业渠道,稳住了就业形势。请问目前我市新就业形态群体状况如何?在保障他们的权益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就业之家”的建立对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有哪些帮助?

(人社局就业科科长涂薇同志回答)

答: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工作要求,由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等九家市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机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努力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九江市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电商直播等四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3.03万人。其中,外卖配送员1.5万人,快递员0.35万人,网约车司机0.88万人,电商直播群体0.3万人。

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成立35家新就业形态工会联合会,打造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824家,推动1.6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意外大病团体综合保障互助计划”,赠保金额192万元。近三年以来,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逐年递增。在全省率先成立“浔工和”一站式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诉裁调中心,为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劳动纠纷诉裁调服务。

根据就业之家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要求,省、市、县、街道(乡镇)级“就业之家”主要服务事项之一就是协助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这就意味着,在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上有了更多的渠道。一方面,灵活就业劳动者可以通过各级各类“就业之家”找工作,不管是零工、散工还是长期工,各种岗位在“就业之家”都可以实现对接,并且可以享受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另一方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到任意一个“就业之家”进行争议调解、投诉举报、仲裁申请,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实现合法权益的保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