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都昌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三大攻坚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都昌县专场主发布词
(都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占文霞)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受邀来到全市“三大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都昌制造业持续攻坚情况。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都昌县委、县政府和80余万都昌人民,向长期以来关注、关心和支持都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都昌县位于庐山东麓、鄱阳湖北岸,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环境优渥、人口众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市委、市政府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作出“三大攻坚”行动决策部署。都昌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市委提出的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奋斗目标,充分彰显都昌人口红利。结合都昌实际,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大力发展“雁归经济”。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主抓手,以政策措施为杠杆,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围绕都昌制造业“10310”布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持续推进产业攻坚,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势。聚焦主攻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
一是构建产业链群。重点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链集群:正在以东都UTG柔性显示项目为核心,积蓄力量,蓄势待发。该项目由东旭集团投资打造UTG光电显示材料都昌全球头部产业基地,将为九江打造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重要板块提供“一屏之力”,在全市打造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担当主力。同步推进信息科技产业园、昌龙电机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造船、环保设备、智能化装备等方面。目前,东都智能装备迅速竣工投产,并顺利升规;都昌造船总厂已实施两轮改造升级,产能实现翻番,当前正在计划新增投资5000万元,实施绿色技改产能升级改造项目;业达汽配、洁驰新能源、益之洁环保等龙头企业继续扩产提质增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集群:都昌风电、光伏发电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总投资110亿元的微风发电及配套绿氢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首创垃圾发电正在不断做大做强,威能达锂电池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已形成以风电、光伏为主,生物质发电为辅,锂电组装应用蓄势待发的新能源发展架构;极热科技石墨烯新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华洋高分子材料正在达规入统,涵盖石墨烯材料、UTG柔性玻璃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材料架构初步成型。
二是推进产业升级。聚焦传统产业升级。主要是聚焦纺织服装、食品、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等五个传统产业,主攻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效能、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重点方向。其中:以富德士服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一大批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发“两茶一水”、豆参、银鱼、小龙虾等特色资源,推进中华食品等重点项目达产达标,扩大食品产业规模;推动金鼎钨钼矿持续发展,做强有色金属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以宏升新材料项目为核心,推动建材产业绿色环保发展;启动庐山制药厂二期年产2000吨口服固体制剂技改扩能等系列技改项目,升级医药产业;加快建设智慧科创园、苏山石材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打造产业聚集高地;打造万广智慧物流产业园、园区就业之家、小兵仓储物流中心,完善了配套体系。
三是做靓特色产业。口腔产业:口腔产业在我县有悠久历史,市场覆盖全国各地,年产值超百亿元,“万家门诊、十万牙医”成为都昌外向经济的一张名片。当前正在做靓“都昌新牙医”赣字品牌。全力推进西交口腔3D打印等一批产业项目。珠贝产业:都昌珠贝具有百年的发展史,产业链条完整、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淡水珍珠之乡。投资超亿元珠贝产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产业完成初步聚集。投资5880万元的珠贝三期已完成初步设计,该产业将迎来“量质双增、强产富民”的历史机遇。
数字入流汇巨川,智能启航破浪行。数智化升级是制造业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一是搭建“智改数转”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都昌县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示范引领等为抓手,在支持项目建设、培育标杆企业等方面给予奖励。成立产业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专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结合企业需求,推动数智转型。
二是深度推动“数实融合”。实施数智赋能工程,富德士智能化升级全面完成,龙能电力实施5G+智慧运营项目成效明显;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截至目前,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5家,上云企业达481家。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夯实5G基站底座,2023年新增200余座基站及室分站建设,全县累计建成5G基站917座,每万人约16.1座,基本实现主城区、乡镇、工业园区的全覆盖。高标准推进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鄱阳湖中心项目建设,提升数据支撑水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都昌县委、县政府将全面聚集制造业攻坚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步伐,拼出未来,干出精彩。
一是夯实园区主战场。将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园区扩容”,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速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园区提能升级,夯实园区主战场。
二是重点任务大突破。将围绕重点项目大突破、重大企业大突破、重大产业大突破、园区改革大突破、产业招商大突破、企业上市大突破等六个方面,重点落实市、县两级2024年制造业攻坚重点任务。
三是推动工作见实效。将全力推进县域工业经济指标回稳向好、好中进优发展,把制造业攻坚成果聚焦反映到经济指标上,在实现赶超进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都昌力量。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诚邀各位仁人志士常到都昌走走看看,感受都昌强攻工业如火如荼的大势,助力大美都昌,都昌都旺!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问题1.刚才我们已了解到都昌县正在强力推进制造业“10310”攻坚行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知道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保障,请介绍一下都昌在制造业企业帮扶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制造业攻坚的坚实保障。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都昌营商环境已获得质的提升,企业好评连连。今年,为加强该项工作,都昌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专题开展了“百个部门进百企、精准帮扶促发展”专项帮扶活动。一是精心谋篇布局。帮扶活动时间为2024年至2026年底,覆盖整个制造业攻坚周期;帮扶对象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临规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实现全覆盖;县四套班子领导采取“一帮多”、部门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每个单位确定一户企业为帮扶对象,各乡镇帮扶辖区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临规工业企业,有效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二是强化落实推进。在工作中我们统筹发力,落实“三帮两保一加强”要求,开展“七个一”工作,按照“抓大、扶小、育新”原则,分门别类,送服务上门,做企业的“贴心人、娘家人”,使企业生产生活舒心。三是注重帮扶实效。采取每月一调度的模式,以专题简报的形式,定期通报各单位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典型经验、查找工作不足,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问题2.制造业攻坚行动,政策体系是关键。请问都昌县有哪些制造业攻坚相关的政策举措,特别是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又是如何落实的?
答: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暂行)》(都发〔2022〕4号)《都昌县“五上”企业培育扶持奖励办法(暂行)》(都府办字〔2023〕43号)。我们从项目落户、建成投产、达产升规、改造扩能、做大做强等方面,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发展。设落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奖励、税收贡献奖励、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标准厂房租用优惠、水电用能优惠、降低融资成本、提档进位奖励等共计26条奖励政策,涵盖企业升规奖、企业贡献奖、企业规模奖、两化融合示范奖、企业升级提效奖、中小企业发展奖等诸多奖项,2023年县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奖励资金达到401.7万元,为历史之最。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省、市大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我县主要从大规模设备更新、数智化转型、技改金融服务、技改再贷款等方面发力,共遴选出重点行业领域项目67个,梳理成册,建立台账,全力推进项目落到实处,符合上级大规模更新政策条件的,我们将积极组织申报。
问题3.制造业攻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请问这方面,都昌是怎么做的?
答: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攻坚的重要抓手。都昌县主要做好了四项工作:一是优化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都昌县建设创新江西科技人才奖励办法》《都昌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都昌县科技创新券管理暂行办法》,提供了政策支撑。先后奖励科技创新荣誉52项、专利207项,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37.98万元,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动力活力。二是提升科创能力。2023年度,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增幅80%,位列全市第一,增量全市第二,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新四板”挂牌企业2家,挂牌数量全市第一。三是强化创新平台。成功引进了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九江长江新材料研究院,成功创建了省级口腔产业众创空间等平台,填补了都昌县自主培育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的空白。2023年,获批全县首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了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康齿云科技成功入选全市首批人才(研发)飞地,石墨烯产业科技园获批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四是培育工业人才。搭建九江智汇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江西益之洁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自主培育国际级顶尖人才1人,新引进国际级顶尖人才1人、国家级杰出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4人、博士18人,培育“鄡阳精英”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