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科协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聚才汇智促创新,助力九江制造业攻坚行动
——在全市“三大攻坚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主发布词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聚才汇智促创新,助力九江制造业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代表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对大家长期以来对九江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对市科协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科协是市委领导下的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协的精心指导下,市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四个服务”职责,坚持科技人才引育和科创平台搭建两手抓,扎实肩负起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重任,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九江新篇章提供了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显助力:
一、强化人才举荐引育,积极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多渠道举荐人才。我们积极与本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紧密合作,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举荐体系。通过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科学技术奖”等形式,成功选树了一批在制造业一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近年来,举办了四届“三个最美”系列选树活动,累计选树人才120人,其中制造业人才半数以上。连续五年召开“5•30”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汇聚制造业精英,他们的建言多次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是多链条服务人才。我们致力于优化人才环境,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及配套服务。每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100余万,争取专项经费超50万,以实际行动支持人才工作发展。持续推进院士来浔交流活动,2018年以来,在暑期邀请在浔建站院士来庐山考察休养;每年协调专项经费走访慰问九江籍和保留建站的17位院士及22位专家;修订服务制度,创新开展“主席接待日”,深入宣传政策、倾听意见、排忧解难,营造了浓厚的敬才爱才氛围。
三是多层次培训人才。在全省科协系统率先开展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工作,2018年以来,累计注册企业458家、培育典型案例124个、产生新专利370个、培训专利应用工程师1400余人,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6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43亿元,节约研发成本避免盲目投入6412万元。同时,持续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及培训,连续三年获省科协表彰,累计培训科技人才500余人,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40余项,助力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长,为九江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强化科技平台搭建,着力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精心构建“四站”科创平台。我们高度重视高端科创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和学会科技服务站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有院士工作站12家,专家工作站42家,“海智计划”工作站12家,国家和省级学会科技服务站17家。特别是近年来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3人,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42人,海外科技人才12人,引进培养硕士以上科技人才162人。这些高科技创新平台累计实现技术突破128项,获专利授权134项,转化科研成果96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6.83亿元。
(二)精心组织科技博士服务团“双百行动”。从2019年起,我们创新开展了“双百行动”,重点围绕九江支柱产业和制造业“9610”工程,遴选博士等本土科技人才深入企业结对帮扶。“双百行动”相继组织406位专家对接了260家企业,科技工作者与结对子企业签约127份,取得合作成果206项,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装备达77个,完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3项,转化成果累计创造的总产值超过1.5亿元。我市科协开展的“双百行动”,先后荣获全省人才工作优秀案例、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和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三)精心举办系列高端学术活动。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学术交流作用,围绕不同专业领域,广泛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推动创新。201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长江经济带九江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峰会”“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全国高技术纤维与先进纺织服装青年科学家论坛”“江西智库峰会——庐山院士创新论坛”“2023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大会”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市制造业科技人才引进、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等贡献了力量。
三、强化产业与人才全面融合,充分激活制造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一)派驻“科技副总”,赋能产业提升。我市“科技副总”工作,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得到了省委高度重视。目前,全省首批22名“科技副总”,九江入选4名。特别是九江一名“科技副总”与企业合作,打破了日本技术垄断,于2023年获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
(二)对接科技供需,赋能自立自强。今年,我们着眼于解决制造业企业技术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问题,积极建立科技人才库和企业需求册。已纳入省内外专家330人进入科技人才库,其中,A类人才10余名、B类人才30余名、C类及以下人才200余名(包括制造业领域专家60余人)。全市收集221家重点企业的技术和专家需求,通过“一库一册”的精准对接匹配,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科技自立自强。
(三)围绕发展需求,赋能科技创新。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布决策咨询课题。市科协多项研究报告和建言专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转交市直有关部门研究落实,为助推九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言。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今后,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地秉持服务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宗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进一步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为九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一、推动“三大攻坚行动”,科技创新平台是关键。能否介绍下目前市科协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做法?
徐勋平: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高端科创平台建设作为人才强市战略和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列为政府工作报告和《九江市人才新政20条》。2023年以来,市科协联合市委人才办修订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管理办法,将院士工作站补助经费由原来每年15万元提高到50万~100万元,专家工作站和“海智计划”工作站一次性给予15万元经费支持,保障了规范运行。
二是整合资源,倾情对接。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需求,精准整合多方力量,主动上门对接优质创新资源。多方争取九江籍院士专家对家乡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建立联系,达成合作关系;借力上级科协,协同做好对接洽谈建站事宜;通过多次登门拜访、反复沟通、邀请实地考察等方式,以渴望帮助、渴求人才的真情促成合作建站。
三是健全制度,提质增效。坚持“需求为引领、项目为核心、实效为根本”的建站原则,引导院士专家领衔的创新团队向优势产业集聚,帮助解决产业战略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不片面追求建站数量,坚持一个企业(单位)建一个站,不建综合站、联合站,也不建产业站、行业站。非科研类行政事业单位不建站,无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的不建站,无科研合作项目的不建站。工作站实现“五有”条件,即有科研场所、有办事机构、有管理措施、有运行经费、有互联网+(含微信群、QQ群、视频等)联系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即休养考察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学术交流制度、情况报告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创先争优制度。
二、围绕制造业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制造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除为企业搭建“四站”外,市科协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徐勋平: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何鹏同志来回答。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除为企业搭建“四站”外,市科协还重视人才引育留用、开展科技博士服务团“双百行动”,促进产才融合等。这里重点介绍向企业派驻“科技副总”有关工作情况。向企业派驻“科技副总”是省委领导点题、省科协近年重点工作之一,主要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担任相关技术职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专业技术人才来说,担任“科技副总”能使他们深入生产一线,真正接触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痛点、难点,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成为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对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和自身实力等方面的原因,企业技术创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副总”的到来,能切实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实际难题,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同时,企业选聘一名“科技副总”,相当于对接了一个高校院所,链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
对高校院所来说,“科技副总”工作反哺了其教学科研工作。通过派驻“科技副总”,高校院所找准了前瞻研究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获取了丰富的现实教学案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目前,全省首批22名“科技副总”,九江入选4名。下一步,市科协将继续选树“科技副总”,向有科技创新潜力和需求的企业派驻“科技副总”。
三、推动“三大攻坚行动”,提供人才支撑是源头活水。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目前市科协人才举荐方面的创新举措?
徐勋平: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市科协办公室副主任、三级主任科员尹帆同志来回答。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市科协在人才举荐方面采取了多元化、专项化、平台化、交流化等创新思路举措,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三大攻坚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据统计,目前共举荐培育优秀科技人才2000余名。
一是拓宽多元化的人才举荐渠道。市科协不仅关注传统的学术领域,还持续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等领域,通过上门宣讲人才政策、召开座谈会、选树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方式,与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单位建立紧密联系,挖掘并举荐优秀人才。
二是设立专项人才计划。积极参与实施“浔城英才”计划,托举青年科技人才,依托“四站一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经费支持、政策优惠等,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对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奖项和人才培养工程,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能够详细介绍一下今年实施的科技博士服务团“双百行动”较往年有何不同吗?
徐勋平: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市科协学会部部长魏梦遥同志来回答。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科技博士服务团“双百行动”是市科协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结对帮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自选动作”,今年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第一,服务主体力量进一步增强。以往“双百行动”,是以博士个人为主体,与企业开展结对帮扶。2024年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由博士个人升级为博士领衔2—3人成团,集体定点帮扶企业,充实了科研力量,弥补以往博士本职工作和服务时间冲突受限的不足,提高了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着眼工农互补,由以往单纯“工博士”扩充为“工博士”+“农博士”,配合服务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全面服务九江经济发展。
第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往“双百行动”的支持经费由市科协从市科普专项经费中拨付,每年15万元。2024年,市科协争取到市委人才办3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从2025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连续三年支持科技博士服务团“双百行动”,将有效促进博士团服务质量提升。
第三,项目结果导向性进一步强化。采取“项目预研+年度考核评估”模式,对服务团工作、产出项目成效进行事前把关与事后审核。强化结果导向,对企业合作项目列入优秀、良好等次的服务团实行成果奖励机制,促进结对服务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