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九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水利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水利基础

——在“推动九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主发布词

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文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水利基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水利局,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向一直以来关注九江水利事业、支持我局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全市水利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为指引,奋发进取、担当作为,在水旱灾害防御、水网建设、农村水利、河湖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水利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水利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一)水旱灾害防御夺取重大胜利。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牢牢把握防御主动,贯通“四情”防御,强化“四预”措施,绷紧“四个链条”,有效应对有记录以来最长连续强降水,战胜修河超历史大洪水和长江九江段、鄱阳湖新世纪第2高位洪水,水旱灾害防御取得无人员伤亡、无水库垮坝、无堤防决口、无重要基础设施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全面胜利。(二)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提速增效。聚力推进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提升行动,先后实施1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1个涝区治理项目、14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1个水库扩建项目、4个山洪沟治理项目、10个水土保持治理项目、41个水毁工程修复项目等一批补短板、惠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水利行业监管更加规范高效。进一步巩固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成果,湖口县南北港圩加固整治工程获全省水利工程优质(赣鄱)奖,九江市高泉水电站二级站获评水利部2024年度小型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四)河湖生态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纵深推进河湖长制,长江九江段、柘林湖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加快推进矮围整治,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相关矮围拆除任务。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现九江国家级节水载体“零”突破。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全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99平方公里,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量37.53万吨。(五)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有力夯实。推进县域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出台10条具体举措全力支持修水打造供水保障攻坚样板县,进一步规范自来水安装分摊费,累计减免用水户费用370多万元。大力实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攻坚行动,新建2座中型灌区、实施1座中型和30座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23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956万公斤。及时分解下达水库移民后扶资金4.22亿元,直补人口14.25万人,实施移民扶持项目2772个。有力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发展壮大移民致富产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为“十五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全市水利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长江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策应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布局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统筹做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不断提升九江水利大市地位,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以“项目”引领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工程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牢牢抓住“进一步抓实抓好长江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重大机遇,高质量谋划布局一批成熟度高、可行性强的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构建更高标准、更具韧性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坚持“扩排、增蓄、控险”防洪思路,积极谋划建设修河流域综合治理、柘林水库扩容增效等洪水调蓄工程,加快推进长江干流江西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鄱阳湖重点圩堤整治等河道堤防治理工程,推动洲滩民垸分类治理、分级调度。构建更加均衡、更高效率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积极推进战略储备水源建设,进一步优化供水结构。加快推进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环鄱阳湖灌区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好九江的“南水北调、西水东送”超级工程。构建更加系统、更可持续的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大力实施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策应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修河流域综合整治,推动重点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建设幸福河湖。

二是以“监管”保驾护航,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把水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规范提升监管水平,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完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深入推进河湖健康评价,不断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推动阻水片林等妨碍行洪突出问题治理,重拳整治守护河湖健康。完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夯实水土保持“三纵五横”监管体系,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划定落地,分区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确保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完善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全方位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协同推进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水资源利用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引导水向“高”处流。

三是以“改革”破难攻坚,持续激发水利发展新动能。把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全面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攻坚水利投融资改革。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最大限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方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探索REITs试点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加快形成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新格局。培育水利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推进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加快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的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为水利治理管理提供前瞻性、精准性支撑。探索水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水是商品”各环节,深化用水权改革,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不断壮大用水权交易市场;深入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配合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持续扩大节水产业规模;创新水利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节水贷”融资服务力度,打通水利价值的实现通道。

四是以“安全”筑牢基石,切实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把水旱灾害防御作为最大天职,立足于让防御措施跑赢水旱灾害,加快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设施运行管理,健全补齐水库、大坝智能监测设施,持续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形成贯通“云雨水”、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监测预报链条,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加快实现修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巩固提升“一个专班、三个预置”险情防范处置机制,建设智慧水利防汛会诊平台,持续完善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洪涝灾害防御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五是以“作风”强化保障,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坚持改进作风、干字当头,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发扬实干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抓改革、促发展、保安全,凝心聚力、狠抓落实,苦干实干破局开路,埋头奋进把“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守护好河湖安澜、百姓安居、社会安宁。

答记者问

问题一:2024年,九江市有效应对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长连续强降水,成功抵御了修河超历史大洪水和长江九江段、鄱阳湖新世纪第2高位洪水,水旱灾害防御取得了全面胜利。请介绍一下 2025年,九江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准备。(市水利局防御科科长孙功盛)

答:感谢您对九江防汛工作的关心关注。2024年汛期,九江遭遇来了史上历时最长(15天)、雨量最大(562.4毫米)的连续强降雨过程,历史上首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修河下游历史水位超历史(虬津站25.43米,超历史最高0.14米),长江、鄱阳湖水位为本世纪以来第二高(长江九江站21.86米、鄱阳湖星子站21.56米),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在江西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时的讲话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做好洪水预警、水工程调度、应急抢险等工作,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全面胜利。

2025年,市水利局继续锚定“四不一确保”目标,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年初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压实防汛工作责任。召开了全市水利系统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部署会,部署全市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压实市县水利部门的防汛工作责任。全面落实1183座水库、349座堤防和415座水闸安全管理(防汛)“五个责任人”,以及1359座重点山塘“三个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和防汛责任不落空。

二是抓实汛前隐患排查。各县完成对辖区内所有水利工程的全覆盖自查,在此基础上,市水利局派出7个工作组开展了实地督查检查,共计排查出各类问题隐患59处,目前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做实水工程防汛准备。及时修订度汛预案,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完成全市所有水库、圩堤等水工程度汛方案的修编、技术审查。全面完成2024年41座(处)损毁工程设施的修复任务。全市14个在建涉水工程均已编制度汛方案及应急抢险预案。对全市8078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开展自查维养,确保预警信息测得到、测得准。

四是夯实防汛应急基础。一方面,做好技术物资准备。组建由77名专家组成的技术抢险专业骨干队伍;同时,根据水工程特点和历年处险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救援抢险物资。目前,市本级共储备草袋、桩木、发电机、照明设备、排涝设备等各类物资防汛抗旱物资61种,价值800余万元;长江堤岸城区段现场储备砂石料5.2万方。另一方面,提高防汛人员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水利系统先后开展水库抢险演练、山洪灾害防御演练、水工程责任人业务培训及防汛值班人员业务培训等27次1800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全市水利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平。

问题二:我市作为江西省唯一沿江城市,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和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长江大保护中承担着重大使命担当。请介绍一下市水利局聚焦长江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方面的重要谋划。(市水利局计财科科长董国松)

答:好的,谢谢您的提问。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谋划进一步抓实抓好长江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超前谋划水利项目,更好支撑长江大保护工作落实。

第一,围绕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围绕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目标,立足政策要求、水资源禀赋条件、水利现状和发展需求,从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高效保护利用水资源和岸线资源、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三个方面,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谋划项目50多个,总投资超800亿元。力争一批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2025年开工,一批正在推进前期工作的项目2026年实施,一批新谋划的项目2027年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围绕重点任务,布局重大项目。在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积极配合省水利厅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幸福河湖综合治理、沿长江湖泊防洪排涝综合治理等项目。在高效保护利用水资源和岸线资源方面。加快推进环鄱阳湖灌区九江工程前期工作,支持德安县、都昌县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重点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在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干流江西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前期工作,谋划修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准备开工建设鄱阳湖区重点圩堤治理(九江片区)工程和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江西段河道整治工程,有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易涝区治理、重点山洪沟治理等项目建设,推进实施新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智慧水利防汛会诊平台建设提升灾害预警预报和处置能力。

第三,围绕重大项目,做好基础保障。为抓好项目落实,市水利局将从以下方面做好保障。一是建立机制,强化推进。建立清单化管理机制,及时调度掌握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对各县(市、区)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二是明确目标,有序推进。全面梳理政策信息,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年度、分阶段,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序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三是加强前期,协同推进。持续深化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十五五”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衔接,提前商有关部门解决项目用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制约因素,做好项目要素保障。

问题三:九江以水而名,因水而兴,水资源禀赋条件十分优越。据了解,近些年水利部门在管好用好水资源、为九江“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提供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市水利局总工、水资源科科长 傅建伟)

答:好的。非常感谢您关心关注水资源管理工作。

水资源是21世纪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首先我介绍一下九江的水资源状况。九江全市水域面积3320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近1/5;年均过境水资源量接近9000亿方,年均水资源总量150多亿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60方,是全国的1.51倍。应该说,九江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也仍然存在缺水问题:一是发展性缺水,九江年用水指标为24亿方,且按流域、县域进行分配,近年来,沿江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用水需求逐年攀升,部分县区用水指标已接近饱和;二是季节性缺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端气候频发,干旱年份增多;三是地域性缺水,鄱阳湖枯水状态日趋严重,一些偏远、高山地区饮水困难;四是水质性缺水,一些水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较差。因此,必须始终贯彻“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坚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一是多措并举,推动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建成市级以上节水型载体278个,3家单位(企业、园区)荣获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省级“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企业、节水标杆园区和节水型企业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大力推行合同节水,22例合同节水管理获水利部批复,覆盖面全省领先;积极发展非常规水源利用,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地级市,再生水利用率由不足10%提升至15%,去年在全国会议作典型发言,九江萍钢公司二次回水重复利用率达97%以上,湖口全县非常规水源年利用量近1000万方。二是服务企业,解决用水问题。通过“节水贷”融资实施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累计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19例,授信、放款金额均为全省第一,完成全省首例千万元融资、单笔最大授信1.5亿元和单笔最大放款2.61亿元;通过水权交易保障企业依法依规用水,累计完成水权交易56例,合计交易水量3637万方,交易金额487.9万元。瑞昌市水权流转做法纳入水利部优秀典型案例;通过向上争取解决九江石化150万吨芳烃项目1500万方用水需求,立足实际核减城门山铜矿矿坑排水和都昌润泉供水公司水资源费,简化程序为“两湖”生态补水项目办理临时取水,真正做到为企业减负。三是强化监管,规范取用水管理。1566家年用水量1万方以上取用水单位计划用水下达实现全覆盖,611家发证企业纳入用水直报系统名录库管理,水利部抽查我市13家取用水户用水直报系统数据质量情况,无一错误一次性通过;严格日常监督检查,开展违规取水问题专项整治,发现问题全部及时得到整改。四是加大力度,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全力配合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市城区和11个县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另外2个也在积极推进;加强水源地保护,12个省级以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全部优秀;合理确定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积极处置影响生态流量和地下水水位问题,有效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问题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请问我市在聚焦“解决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高问题”,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市水利局农水科 李松)

答:谢谢您的提问,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近年来,市水利局聚焦“解决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高问题”,紧盯“建”“管”“服”三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巩固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建工程补短板。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建设,2024年全市通过争取中央水利发展资金、三峡后续资金、水库移民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专项债、实施主体融资等方式积极筹措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资金6.49亿元,按照“厂网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优先集中供水”的原则,在城市近郊农村采取城市管网延伸措施,在地形平缓地区推动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在偏远山区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2024年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14个、实施小型引调水项目1个、实施三峡后续城乡供水项目4个。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92%、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率达到88.37%,共青城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均实现100%(全省仅3个县)。

二是抓管理强弱项。压实农村供水管护“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护责任”,持续开展脱贫户、监测户及农户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隐患排查,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紧盯水源地保护、制水设备运维、消毒药剂投放等重点环节,提升运行管护水平;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采取定期水池清洗、水质检测、指导消杀、发放消毒药剂等措施,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同时,开展农村供水“千厂树标、万厂整治”专项行动,把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作为整治的重点,2024年累计投入6500万元,完成整治任务407处,压减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工程170处。引进超虑膜水处理技术、陶瓷膜深度处理技术等新一代自来水生产技术,实施40处新型供水工程建设。

三是优服务惠民生。为补齐工程体系短板不足,切实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百米”,实施城乡供水县域统管,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全面落地见效,聚焦管护服务走在前,我们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全面推行全员全域全覆盖的“统一服务”“2+N”模式,确定了“统一服务”基本内容、标准要求,12个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县(市、区)均引进了大的投资主体,签订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合作协议和“统一服务”合作协议,实现统一服务全覆盖,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乡镇水厂视频安防、水量、水压、水质等主要参数在线监测,农村供水管护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每年对农村供水监督和服务电话进行梳理、公示,保障农村供水监督、服务电话畅通,制定完善供水应急预案和抗旱保供水应急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供水风险隐患,筑牢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屏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实施县域统管专业化管护全覆盖,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服务,推动我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