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九江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市生态环境预警应急管控中心主任 张方)
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九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也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的大力宣传!
首先,我通报一下今年1-5月我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8.1%,总磷平均浓度为0.048mg/L,同比改善14.3%,均达国家和省考核目标。长江九江段、赣江九江段、修河、柘林湖等重点水体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其中,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优良率达到50%,较全湖区优良率高5.6个百分点,总磷平均浓度为0.05mg/L,较全湖区低9.1%,是全省3个湖区中唯一一个达到Ⅲ类水质的湖区;长江九江段干流已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今年1-5月总磷平均浓度为0.052mg/L,同比改善13.3%。
下面,我就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我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以高水平保护支持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在顶层设计上发力。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市积极探索,从立法、规划、机制三个层面入手,不断健全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
在立法层面,我市以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为契机,加快推动形成系统完备、规范严密、衔接有序、协调统一的长江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出台《九江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九江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九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
在规划层面,先后编制修订《九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九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九江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九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规划;配合省水利厅完成修河流域规划、潦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为全市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保护与发展提供了规划引领。
在制度层面,我们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建立健全了三大制度体系:一是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导向。二是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在市内,探索建立了4个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法庭,在7个沿长江县(市、区)基层检察院建立了长江九江段检察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在市外,与湖北省黄冈市等共同签订了《关于长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协议》。三是建立“两法”衔接共管机制。出台《关于建立九江市域长江大保护多元共治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等工作机制,推动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二)持续在系统治理上发力。始终把筑牢长江生态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落实“三水共治”各项要求,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一是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建设,全市建成2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72.75万吨,均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二是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聚焦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和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全市15个工业园区建成24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32.55万吨/日。完成6家化工园区“一企一管”建设和“一园一策一图”方案编制,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能力。三是强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全市82家港口企业完成了接收设施整改提升,建成5座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1座危化品船舶洗舱站,1座LNG船舶加注站,全面推广船舶污染物“船上储存、交岸接收”“零排放双铅封”模式。四是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清单,强化入河湖污染物监管。截至目前,完成整治856个长江排污口和446个重点河湖排污口。五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及绿防、统防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2.5%、43.3%;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以上。
在水生态修复方面,一是扎实开展“禁捕退捕”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十年禁渔”重大决策,全市共回收渔船1.2万余条、渔网353万公斤。开展渔政执法“亮剑行动”等,强力震慑非法捕捞、违规垂钓行为。二是扎实开展河湖库“清四乱”专项整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库“清四乱”。三是扎实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加强采砂船舶监管,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运砂,坚决杜绝乱采乱挖现象发生。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一是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全市成功创建国家水效领跑者园区1家、水效领跑者企业1家;省级节水标杆园区8家、省级水效领跑者4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1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17家。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建成饮用水水源地高空瞭望监管系统65套、水质在线监测站15个,实现了远距离、全天候、可视化的立体实时监测管控。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三是强化生境修复治理。组织实施蚌湖周边水系水生态修复等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33个,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与水域水生植被保护修复等,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综合治理小流域3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16平方公里。打造生态之林26.89万亩,修复治理湿地面积1086.54公顷。畅通水系联通,应拆除的矮围1024座已全部拆除到位。
(三)持续在执法监管上发力。始终将执法监管作为推动碧水提升攻坚战重要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防、管、惩”执法监管体系。
在源头严防方面,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从源头防止无序设置。
在过程严管方面,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合作的“1562”监测能力,建成国省市三级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体系。推进“互联网+治水”智能化监管迭代升级,在长江、鄱阳湖水域打造“十年禁渔智能AI创新合作基地”“封江控湖”智慧工程建设,大力推行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
在后果严惩方面,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查处的3起非法采矿案被列为部督案件,3起部督非法捕捞案入选公安部经典案例,彭泽县华青8188号非法采砂案入选公安部“十大典型案例”,办理的跨省转运、倾倒1.48万吨有毒污泥损害赔偿案,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二、2025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碧水提升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年。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持续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确保完成国家、省级考核任务目标,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聚焦长江九江段、鄱阳湖九江湖区等总磷控制与削减,推动修河流域水质稳步提升。三是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四是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巩固整治成效。五是统筹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推动全市美丽河湖建设。
还是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监督,动员全社会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推进美丽九江建设。谢谢大家!
市生态环境局答记者问
问题一: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有三分之二水域在九江境内,在2024年,九江湖区率先达到Ⅲ类水质,请介绍一下我市在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 方:这个问题请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力回答。
答: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2024年及今年1-5月,鄱阳湖九江湖区均达到地表水湖库Ⅲ类水质,总磷浓度全湖区最优。
一是坚持系统治水。坚持市县联动一盘棋,压实属地与行业责任,形成“管、治、保”合力。坚持流域治理思维,制定实施《鄱阳湖(九江湖区)一断面一策治理方案》《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达标攻坚实施方案》等,明确责任与项目清单,统筹推进。坚持河湖联动,实施《修河、赣江九江段流域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实施方案》,对入湖的河流断面及重点排污口实行总磷浓度限值管控,以河水提标带动湖水改善。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农业源方面: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2024年化肥施用量较2021年减少2314.24吨,农药施用量减少90.58吨。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0%。规范水产养殖,拆除鄱阳湖9200亩围网网箱,禁养区全面取缔“三网”养殖。生活源方面:环鄱阳湖建成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3.5万吨,均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环鄱阳湖17个建制镇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17套,处理率达42.2%。工业源方面:环鄱阳湖建成11座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5.45万吨,均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2个化工园区完成“一企一管”建设和“一园一策一图”方案编制。船舶污染方面:完善港口码头接收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接收能力。在全市实行码头免费接收船舶污染物政策,实施船舶生活污水直排阀铅封制度,实现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与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体系的有效衔接。
三是加强保障支撑。一是强化执法支撑。不断创新和完善“防、管、惩”执法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购置全省首辆水质应急监测车,建设全省首套全自动AI水检系统,构建国-省-市三级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智慧环保二期项目,完善鄱阳湖九江湖区专题管理系统。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大力推进鄱阳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及治理,实施蚌湖周边水系水生态修复等33个工程项目,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183个,修复治理湿地面积1086.54公顷。
下一步,我们将坚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持续推进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守护好江西人民的鄱阳湖母亲湖,确保“一湖清水入江”。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问题二:修河作为我市最大的鄱阳湖入湖河流,我们在围绕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张方: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修河作为九江人民的母亲河,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位推动,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批示调度,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召开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并深入现场调研督导问题整改。还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专班。今年1-5月,修河流域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100%,达到或好于Ⅱ类水比例为86.7%,同比上升13.4个百分点。修水、武宁、庐山西海、永修水质综合指数均同比改善,改善幅度分别为1.1%、10.56%、11.3%、3.2%。
二是制定方案,系统施策。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相关市直部门,会同长江流域局相关专家,成立修河流域水质下降问题调研组,通过调阅资料、实地察看、采样监测及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现场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在调研基础上,会同市直相关单位及修水、武宁、永修、庐山西海县(区),研究制定《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九江市贯彻落实省委第六轮常规巡视指出修河流域水质下降问题整改方案》,明确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业种植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科学制定了整改措施22条及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清单71个,并细化了问题整改措施150条,明确了整改时限、责任单位,扎实推进问题整改。截至目前,已落实问题整改措施88条,完成问题整改30个,其他问题正在有序推进整改中。
三是压实责任,督导帮扶。充分发挥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对标整改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靶向思维,压实属地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督促部门落实行业监管指导帮扶责任,协同落实任务分工,推动问题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建立健全协调联络、信息报送、定期调度、现场督导等工作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牢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按照《整改方案》,围绕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全面推进22条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全力解决修河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稳步推动修河流域水质改善。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问题三:九江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河湖众多,请介绍当前开展的水环境治理及提升工作情况,以及接下来如何继续开展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工作?
张方:这个问题请市城市管理局四级调研员袁猛回答。
答:自2018年以来,我们以“厂网河一体化”的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治理,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水清岸绿”的变化。这7年,中心城区新改建管网达到了80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以前的28%逐步提升至目前的84%,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从17万立方米提升至36.5万立方米;我市的“厂网一体化”运维机制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经验得到了住建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我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达到了137.65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了15.79%。全市23处易涝点已消除21个,消除比例91.3%,近7成的排水分区达到3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城区无新增积水点。应该说,这七年的努力,九江市的水环境治理是取得了成效的。接下来,我们还将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攻坚推进中心城区“六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今年初我们编制了新的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从“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四个方面,通过实施控源截污、管网改造、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主要河湖水质进一步改善,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六湖九河”水质的目标。目前,八里湖新区排水防涝三期和蛟滩河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项目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有序推进中。
二是加速推进余下17%水环境二期项目建设,力争在今年底前全部完成主体工程;
三是精细运维不松劲,对管网、泵站、河湖水面实行更高标准管护,大家反映的问题我们立行立改,让“家门口的河湖”真正成为散步放心、风景舒心的好去处!
治水非一日之功,但必成于每日之实。我们将持续攻坚“六湖九河”水环境治理,守护一江碧水,让家门口的河湖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放心处、寄托乡愁的风景线。在此,我们诚邀全体市民监督建言,把“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生态画卷融入百姓生活中!
问题四:饮用水作为我们的生活之本,生命之源,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张方:这个问题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朱会苏回答。
答:您好,感谢您的提问以及对我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关心与支持。为做好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法治管理理念,2022年制定出台了《九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水质保障、保护和管理措施等内容,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
二是推进规范建设。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调整工作,近年来省政府批复同意划定我市4个县级及以上、7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撤销2个县级、16个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23年前划定的县级及以上水源地均完成规范化建设,3个市级水源地均完成高空瞭望、水质在线监测、电子围栏等信息化建设工作,农村水源地基本完成定标立界和隔离防护网工作。各县(市、区)积极申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投资约1.4亿元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5个,进一步提升水源地现代化保护水平。
三是深入排查整改。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定期开展省、市两级饮用水水源地交叉执法检查,采取无人机巡查、执法人员地面核实结合的方式,全面排查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按照“一源一策”的原则,推进问题整改,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四是强化智慧监管。投资约1000万元建设65套高空瞭望系统,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巡查管控。投资约2600万元建设15套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实时预警通报,即时发现、即时报告、即时处置。近年来,我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五是规范应急处置。目前市级在用的饮用水水源地2个,都是长江供水,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建设了瑞昌市石门水库市级应急水源地,并划定保护区范围。同时编制《九江市应急水源(石门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对《九江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能够有效指导各部门开展应对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巡查频次和监管力度,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鼓励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现代化水平。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