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理念 谱写美丽中国九江篇章

——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向各位长期以来对九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今天的九江,抬头可见天空蓝、推窗可见生态绿、低头可见江河清,以自然生态之美成就绿色发展之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九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制度创新迈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美丽九江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编制实施《美丽九江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十四五”期间,出台《九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八部涉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累计完成4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建立九江市域长江大保护多元共治协作机制,构建部门联动、多元共治的长江管理保护格局,共护一江清水。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形成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二、蓝天碧水绘就新画卷

一是蓝天保卫战成果突出。我市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3个县(市、区)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对1400余家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深入推进减排工作,智慧平台赋能精准治污”的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二是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长江九江段、赣江、修河、柘林湖等重点水体水质稳定提升。2021至2024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87.5%提升至100%,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稳定在IV类及以上,总磷浓度逐年下降。庐山西海和长江九江段双双入选江西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是土壤与农村环境持续改善。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较“十三五”末提升近40个百分点,72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地下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重金属污染防控、“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美丽生态彰显新成效

九江市作为全省唯一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代表我国在联合国COP29上,向全世界分享九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经验。九江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绿色矿山28个,实现矿区绿色覆盖率100%、矿山边坡治理率100%。“永修县候鸟保护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优秀案例”,同时,永修县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入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江豚频频现身,鳤鱼、刀鲚等物种重现江河湖泊。动真碰硬坚决抓好群众身边突出问题整改,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5.17%,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四、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市共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141个,实现了“一单元、一清单”,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成功创建了国家绿色工厂40家、国家绿色园区2家、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2家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标杆,全市超77%的工业园区、近三分之一的重点用能企业已迈入“绿色”行列。创新建立省级排污权储备交易试点“九江模式”,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223宗,交易总金额4452万元,做法入选全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推行“诚信报审”“极速受理”等举措,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通过园区监测数据共享,累计为668家企业节省费用超980万元,平均缩短环评编制时间15天。

五、智慧监管实现新跨越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市本级九江市生态环境预警应急管控中心以及13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全部具备CMA资质,打造了九江市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建成全省首套全自动AI水检系统,构建152公里长江江西段“空天水岸”立体监管体系,持续深化跨省联动机制,推进智慧环保项目建设,通过无人船探测、无人机巡航和卫星遥感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全市1468个入河排污口的实时动态监控,生态环境治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站在新的起点上,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更高标准、更实措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九江贡献更大力量。

以上就是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问题一:九江市襟江带湖、众水汇集,承担着“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责任,请问“十四五”期间市生态环境局是如何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王新民: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朱会苏来回答。

答: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局聚焦断面水质改善,围绕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推动美丽河湖建设。2024年,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全面达到考核要求,长江九江段、修河、柘林湖等重点水体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达Ⅲ类水。今年1-9月,全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为87.5%、85.7%,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系统治水。我们始终坚持河湖联动治理思路,开展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达标攻坚和修河流域水质提升工作,强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内生源”共治,稳步改善鄱阳湖和修河水质。二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备用水源地建设工作,建成高空瞭望系统65套、水质在线监测站15个,实现了实时监测预警管控。三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聚焦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和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全市建成24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32.55万吨/日。完成6家化工园区“一企一管”建设,全面推进“一园一策一图”,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能力。四是强化排污口整治。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清单,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强化入河污染物监管,完成85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459个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整治。五是推动美丽河湖建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完成4条省级美丽河湖建设,长江九江段、柘林湖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聚焦长江九江段、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推动修河流域水质稳步提升。二是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巩固整治成效。四是统筹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推动全市美丽河湖建设。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问题二:刚刚发布中有提到,九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较好成效,请介绍一下九江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情况。“十五五”期间如何巩固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成果?

王新民: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土壤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梁婧来回答。

答:自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印发了《九江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围绕“四大体系”明确63项任务、60项工程项目及300个“无废细胞”建设计划。截至目前,“四大体系”63项任务已完成54项;60个工程项目完成59项,已建成“无废细胞”304个。此外《九江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于今年11月底前发布,进一步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

具体来看,各大领域“无废”建设都有一些喜人的成效。比如说我们工业领域,绿色矿山、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168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累计削减污染物2.56万吨;农业领域,通过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建成42个收储中心和72家利用企业,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5.43%,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9%和87%以上。除此之外,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新增44万吨/年。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断探索“赛事+无废”融合模式,连续两年在马拉松、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中推行云端倡议、绿色出行、使用可循环物品等举措,以赛事流量提升“无废城市”“含绿量”。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围绕“无废城市”共建目标,构建与南昌市的跨区域“无废城市”共建体系。加快“无废九江”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填补小微产废单位的监管空白,连接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废信息,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打造美丽九江“无废城市”新名片。

问题三:发布中提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我了解到加快建成功能完备的环境监测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请问九江市目前这一体系建设的整体进度如何?在健全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等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果?

王新民: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答:十四五以来,通过不断完善优化九江市生态环境监测运行网络,我市构建了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中健全一体化监测网络是最基础的一项任务。我们按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要求,持续优化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等监测网络布局,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自动监测网络不断健全。我市建设了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成各类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413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70个、高空瞭望系统230套、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站15个,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对长江、鄱阳湖流域水质开展分析研判,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监管。

二是手工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建成上下联动、区域合作的“1562”监测体系,构建了1个区域站、5个骨干站、6个县级站和2个基础站,全市14家监测机构共获得资质项目1248项,共178人通过上岗证考核,累计持证1653项,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监测新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我市开展了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试点。同时,建设全省首套全自动AI水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配置了21项指标的全自动监测设备,单日最大样品检测量可达105个,实现了对水质采样检验的全环节数字化监测,提高了检测的客观性、可靠性,相比传统人工检测节省了约60%的时间。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不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质增效,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坚实支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