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系列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九江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同新闻媒体朋友们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九江“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就我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
“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为加快农业强市建设,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69.51亿元,比2020年增长2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6元,比2020年增长34%。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农业质效双增、农村和美宜居、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农业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我们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全市粮油、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一是粮食连年丰产丰收。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1.1万亩、粮食产量29.6亿斤,产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3.5% ,粮食产量增幅全省第二。今年早稻和夏粮夏油已丰收到手,秋粮长势良好,预计全年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二是“菜篮子”供给充足。2024年,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分别达118.1万吨、27.3万吨、1.6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17.6%、5.4%、33%;主要畜禽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19.72万吨、10.75万吨、53.71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30.3%、61.4%、17.81%。三是农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93万亩、改造提升30万亩,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 %以上。
第二,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稳固。我们紧扣“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强化返贫监测。推广应用省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线上线下抓实监测帮扶。全市共有“三类监测对象”8934户31036人,其中已消除风险6485户22771人,风险消除率达73.4%。二是强化帮扶举措。分类施策落实综合保障、健康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帮扶等措施,就业务工规模年均稳定在12万人以上,全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完成“动态清零”。三是强化整改成效。成立市级整改工作专班,从严从实推进国考、省考及挂牌督办反馈问题整改。改造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压实属地监测帮扶主体责任,解决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实现顺利摘牌。
第三,农业产业融合纵深推进。我们牢固树立工业化的理念、互联网的思维,全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一是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先后打造了小龙虾、油菜等4大国家级产业集群,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4个。二是经营主体实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双百行动”,全市已培育“双百”企业107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97家。储备“双百”企业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超亿元企业72家。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5家(其中国家级9家)、市级龙头企业304家。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508家,农民合作社10564家。三是市场销售不断拓展。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大力发展农产品销售,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6个,认证深圳“圳品”8个、“赣鄱正品”品牌54个。2024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7.51亿元。连年举办名茶名泉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持续提升九江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我们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激发乡村多元价值,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人居环境更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农村户厕总数799822户,卫生厕所普及户数705954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26%。累计实施6189个新农村点建设,全市宜居村庄整治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9.98%。实现涉农县(市、区)“万村码上通”5G+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运维中心全覆盖,累计受理群众反映问题6.18万件,全市“一网统管、多网融合”平台运维体系初见成效。二是美丽乡村更多。全市创建“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省级先行县、建设县6个并探索出柴桑区“三格式化粪池+小人工湿地”等可推广模式。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宜居先行县5个、美丽宜居乡镇92个、美丽宜居村庄940个、美丽宜居庭院14.7万个。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三是乡风文明更浓。持续巩固“书记领航”、修水“板凳会”、庐山“围庐夜话”等乡村治理经验模式,扎实推进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广大乡村群众精神面貌持续改善。
第五,农村改革活力持续迸发。我们坚持用好改革法宝,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持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一是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放活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柴桑区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庐山市成功申报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探索形成“清、管、用”做法,中央农办《农村要情》、《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我市加强“三资”管理经营做法。江西五套专题报道我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三边章”、全面推进银村直联等创新做法。三是金融支持制度不断创新。强化金融支农改革创新,设立规模10亿元的强农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重点解决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项目融资难题;试点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已累计发放贷款超17亿元。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征程将启。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编制我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三农”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问题1:九江市“十四五”期间在粮食生产方面有哪些地方支持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效?
钟有林:这个问题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付卯生同志回答。
答: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坚决贯彻落实上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粮八条”、“粮油九条”等支持政策,全方位推动粮食稳定面积增产,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单产得以提升。近两年,我市在“粮八条”政策中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高产竞赛,以高产创建为抓手,引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积极成果。比如,2023年彭泽县芙蓉墩镇五联村旱地油菜高产片平均亩产265.04公斤、都昌县徐埠镇稻油轮作水田油菜高产片平均亩产239.15公斤,均创全省新高;2024年湖口县付垅乡一甲村夏大豆高产片平均亩产265.9公斤、永修县云山集团东新农场一季稻高产片平均亩产873.4公斤,均在全省高产竞赛中获第一名;2025年都昌县徐埠镇港南村水田油菜高产片亩产258.78公斤、彭泽县芙蓉墩镇五联村旱地油菜高产片亩产278.75公斤、彭泽县棉船镇江心村夏大豆高产片亩产288.6公斤、湖口县均桥乡饶塘村甘薯高产片亩产6074.22公斤,均破全省纪录。
二是在单产提升、面积稳定的基础上,总产逐年提高。自2022年起,我市连续四年出台“粮八条”种粮奖补政策,累计安排市级财政资金7218万元,通过补农资、补农机、补育秧中心等方式调动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积极性。近三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逐年提升(2022年143万吨、2023年147万吨、2024年148万吨),有力筑牢了“赣北粮仓”,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问题2:“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请问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有何举措?
钟有林:这个问题请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甘德贵同志回答。
答:近年来,九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四大攻坚”重塑产业筋骨。聚焦茶叶、水产、油料、禽蛋四大优势产业精准发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四大攻坚”行动,四大产业综合产值稳步增长,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70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超9万吨,均列全省第一;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一绿一红”品牌价值分别达到76.51亿元、39.08亿元,均列全省第一;油菜种植面积176万亩、产量超21万吨,均列全省第一;全市鹌鹑存栏1300万羽、列全省第一,蛋鸡存栏1000万羽、列全省第二。
二是以“双百行动”激活链式动能。大力实施“双百行动”,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市、县“双线”挂点责任制,推进建设六大特色食品产业园,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培育“双百”企业107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97家)。储备“双百”企业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超亿元企业72家)。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5家(其中国家级9家),净增21家,全省第一;市级龙头企业304家。
三是以“品牌赋能”打开市场新局。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品牌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加快融入全国消费大市场。全市创建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1092个,培育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5个,1-9月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9亿元。先后承办了全省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2025中国红茶大会、第七届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等一批重要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九江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问题3:请问九江市农业农村局在“十四五”期间围绕乡村建设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钟有林:这个问题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满庭同志回答。
答:十四五”期间,九江市农业农村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为主线,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宜居村庄建设和长效管护提升,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农村“底色”更美。五年来,我市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全市农村户厕总数达到799822户,卫生厕所普及户数达到705954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26%,瑞昌市列入全省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全市共纳入省土壤环境决策支持及管理系统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设施472个,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9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9.98%。全市全面建成“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农村环卫设施及保洁员队伍实现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300余万农民群众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此外,我市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机制,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人居环境“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运维管理中心,市、县两级5G+长效管护平台运维体系初步实现多网融合、一网统管的新局面。全市“万村码上通”关注人数已有1090807人,共处理村庄管护事件61847件,事件完结率达到100.00%,好评率达到99.54%。
二是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农村“颜值”更高。全市通过大力实施“七改三网”整治,五年累计实施6189个新农村点建设,宜居村庄覆盖面达100%,武宁县、修水县被认定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县,瑞昌市、共青城市、彭泽县被认定为省级美丽宜居试点县,柴桑区、庐山市、湖口县被认定为市级美丽宜居试点县。通过“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盘活农村闲置住宅和宅基地,引导金融社会资本下乡,培育了一大批“五品四带动”休闲乡宿,助推了返乡在乡人员就业创业,拓宽了当地农民年收入渠道,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市有乡宿826家,23家乡宿被评为星级乡宿,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1912万元,带动地方农副业产品销售5149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133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收入8882万元。
三是着力推进四融一共,农村“活力”更足。聚焦乡村特色产业、乡村运营等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全市“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印发了《九江市实施“十百千万”行动 建设“四融一共”和美乡村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按照“首年强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见成效”工作思路,以“两环两带”(环庐山、环西海、沿昌九、沿长江)建设为重点,今年已全面启动全市4个先行区、10条先行带,40个市级先行村等规划布局。目前全市新增省级先行县1个(修水县),建设县2个(瑞昌市、湖口县),总数达到6个县(市、区),占全市县市区总数50%。2025年已申报成功省级“四融一共”先行村126个。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培育更多“乡宿经济”“农旅融合”新业态,为打造乡村振兴“九江样板”注入更强动能!
问题4:“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今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问这5年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哪些进展,将如何推进过渡期圆满收官?
钟有林:这个问题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万建秋同志回答。
答:过渡期以来,我们严格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强化精准帮扶政策措施,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实行“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线预警机制,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因人因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52个,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5年来,全市共识别监测对象8934户31036人,已消除风险6485户22771人,风险消除率达73.4%。
二是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常态化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排查,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强化义务教育保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现象。对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实施动态监测,全市共完成危房改造679户。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89%。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9.99%,“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政策全面落实。鼓励各级帮扶单位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购买“惠民保”(原“惠浔保”)累计56.08万人次。
三是持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把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任务,突出抓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就业。5年来,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务工64.97万人次,就业数量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数。当前全市正常运营就业帮扶车间共199个,累计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1.1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就业8.8万人次;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8.8万人次,村级(联村)扶持产业基地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3.3万人次。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贷款11.29亿元。村级光伏帮扶电站发电累计收入4.42亿元,惠及脱贫户和监测对象3.29万户。全市2013年以来的各类扶贫(帮扶)资产67694个,资产原值94.38亿元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确保项目资产稳定发挥效益、保值增值。累计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4188亿元、惠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子女9.6万人。
四是不断加大巩固成果要素保障。聚焦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支持力度。5年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8亿元。坚持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711名、工作队683支、工作队员1371名。2023年至2025年全市培育乡村工匠(含江西省乡村工匠名师)120名,发掘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各地有关部门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抓牢产业就业帮扶,有效发挥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作用,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