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九江市档案馆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九江市档案馆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刚才,我们曹馆长就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做了总体介绍。借此机会,我就九江市档案馆近期一项亮点工作做一个专题介绍,那就是关于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设立的有关情况。请各位记者朋友帮忙,多宣传,多推介,多呼吁。

在介绍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之前,请先允许我介绍下高镇同院士。高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都昌,是我国著名的结构疲劳专家、教育家。

高镇同院士被赞誉为“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是我国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国际学者赞誉“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属本世纪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和世界领先的科学家之一”。高院士荣誉等身,荣获奖牌、证书无数,作为一名科研学者,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

高院士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数十年来教书育人、躬耕桃李,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学科研领域的杰出人才。“高镇同院士系列档案”中有6块匾额,其中一块是高院士70寿辰的贺礼,署名的8位弟子中,张福泽、钟群鹏、闫楚良三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除此三人外,高院士的弟子中,还有陶宝祺、王浚、谭建荣三位院士,在教育界创下了“一门六院士”的佳话。

学术研究之外,高院士还喜爱写诗。他曾说自己“前半生用左脑过度,写诗可以锻炼右脑”,于是高院士七十学作诗,八十出集,《诗话人生》发行多版。

高院士勤俭节约、热心慈善,住着小房子,穿着旧毛衣,几件体面的大衣、礼帽只在出席重要活动时穿戴,却20余年坚持拿自己的收入用于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达200余万元并设立了高镇同奖学金,荣获中华慈善贡献奖、中华慈善人物、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

高院士曾说:“我时刻记得都昌,记得九江,在我所有的履历表上,所填籍贯无一例外都是江西都昌。”江西省委省政府、九江市委、市政府亦记挂着高院士,多次去信慰问。

2025年1月21日,高院士仙逝,同年6月,九江市档案馆前往北京征集高镇同院士档案,得到高院士子女的大力支持,共征集到书籍、字画、奖杯奖牌、证书、衣物等档案200余件。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九江市档案馆特约研究员詹先桃女士,是她的大力协助,才促成此次档案征集工作的圆满完成。

7月份,九江市档案馆开始设立的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位于九江市市民服务中心西附楼A129室,面积约120平方米,由九江市档案馆具体负责管理。档案陈列室不仅详细介绍和展示了高镇同院士的生平经历、成果荣誉,还系统收藏了他的著作书籍、学术论文,荣誉证书以及各类字画。从密密麻麻的科研资料,到富含哲理的诗词人生,从朴素节俭的衣物用品,再到一张张的荣誉证书,系统展示了高镇同院士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一生。

10月10日上午,九江市档案馆举办了“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揭牌仪式,高镇同院士的女儿高艾达、高艾及分别从北京、美国赶赴九江出席仪式。高艾达女士深情地说:“九江是父亲祖籍地,此次以回家的方式让父亲的档案资料永远地留在了家乡,我们倍感欣慰并表示感谢,陈列室也将成为我们姐妹牵挂和期许的一部分,希望父亲的档案能在家乡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在这里,我们市档案馆也欢迎在座各位记者朋友及广大市民朋友前往参观。

九江籍院士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此次征集到高镇同院士的重要档案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档案,对于研究院士生平功绩、传承发扬院士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下一步,九江市档案馆将继续开展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并通过口述访谈、档案编研、专题展览等方式,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档案,讲好九江故事,凝聚九江精神。


答记者问

提问1:刚才领导谈了一下贵馆十四五取得的成就,我想请问一下现在十五五在即,贵馆对十五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有什么重点目标?

答:谢谢提问。十四五我们把重心放在“补缺口”,十五五将聚焦“扬优势、破瓶颈、开新局”,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一”。

第一,建成一个“线上能查、跨馆能办”的数字档案馆。十四五期间我们数字化率达到90%,但系统仍是“单机版”,十五五我们将以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评体系为模板,积极建设馆藏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在线接收档案数字资源,做好与市直单位业务系统的相互衔接,开展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争取建成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让档案在这个数字时代、AI时代能焕发生机活力

第二,争取搬进一个“智能、规范、安全”的新馆。十四五末馆库面积不足、结构承重不达标的问题已经凸显,十五五期间将分两步走:一是做好馆内区域分区改造,实现库房、技术、对外服务“三区独立”;二是尽快推进新馆建设项目,彻底解决“合署办公、人流交叉、承重隐患”三大风险。

第三,收好一批“全门类资源”。过去进馆档案文书类档案居多,其他门类档案移交数量较少。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深入推进档案“应归尽归”,把移交范围扩展到科技、个人、音像、实物、重大活动等全门类,并与全市与民生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深入合作,争取建立起成熟有效的民生档案移交、公开、利用机制。让馆藏结构从“单一文书”迈向“全景九江”,满足人民群众查询民生档案的需求。

数字馆连通、馆库达标、资源翻番,这三件大事做成,九江档案就能从“跟跑”变“并跑”,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里发出更强的档案声音。谢谢大家!


提问2:您好,首先恭喜贵馆“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启用,为九江又添“名人故事”。请问贵馆启动“九江名人档案”征集工作,设立“九江名人”专题档案库的具体规划是怎样的?

答:谢谢记者的提问,也特别感谢您对九江档案工作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九江是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资源跨越两千多年,涵盖科技、教育、文艺、实业、革命等多元领域。开展“九江名人档案”征集工作,设立“九江名人”专题档案库,既是落实上级档案工作规划,拓宽档案资源收集渠道,优化馆藏档案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强省、强市建设战略,为九江文脉留声、为城市精神铸魂!

“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的正式启用,既是我们向九江籍名人巨匠致敬的“开篇”,也标志着“九江名人”专题档案库建设从“纸面规划”迈入“实体落地”的新阶段。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九江名人档案”征集范围,聚焦重大科研成果学者、革命先驱、高影响力的文艺教体人物、助力九江发展的实业家、与九江相关的国际友人等重点征集方向,采用捐赠、购买、交换、复制等多种征集手段,将更多散落在外的“九江记忆”带回家。

“高镇同院士档案陈列室”是一个开端。我馆将以此为范本,做好“九江名人”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和保管保护工作,并坚持以“一人一档、一人一展、一人一故事”的模式,开展“九江名人档案”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讲好九江故事,凝聚九江精神。

当然,我们在开展“高镇同院士档案”征集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名人档案“稀、贵、散”的堵点、难点无法回避。为此,我们想请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帮助,更想借助在座媒体朋友的影响力,向社会呼吁:希望大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征集线索,同时也欢迎文博单位、高校、民间收藏爱好组织、企业社团等与我们合作,共同宣传、开发利用“九江名人”档案,一起做“九江名人”文化的记录者、守护者、传播者!

谢谢大家。


提问3:詹女士,请您谈下,对于这次征集高镇同院士档案资料的感想?

答:我想这次能够顺利完成高院士档案征集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家乡情感。高镇同院士192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九江都昌县,虽因各种原因一生从未回过家乡,但他在所有的履历表中,始终如一将籍贯填写为江西都昌,以这种方式坚守对家乡的认同。他还多次为家乡捐赠善款,通过媒体表达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他对我国航空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这次高镇同院士的大量档案资料入馆,是老科学家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家,是又一代人对家乡情感的延续。

二是长期联络。作为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我一直致力于对九江历史文化及本土名人的弘扬与宣传。在对高院士生前的多次专访中,以真诚、耐心、细致的态度赢得了院士及其家人的认可。2023年5月,应高院士之邀前往北京相见时,他诙谐的对人介绍道:这是我的“忘年交”。由于彼此建立了情感与信任,为档案征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把握时机。今年1月21日,惊悉高镇同院士在北京仙逝,我们在悲痛的同时,觉得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在与市档案馆联系后,第一时间联系院士家属,启动院士档案资料的征集联络工作。向其女儿说明征集高镇同院士个人档案资料的目的和意义,经过近五个多月的持续沟通,高院士的女儿欣然表示愿意捐赠。九江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遂与我在今年6月中旬一同前往北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镇同院士原住所,正式征集接收了高院士个人档案资料和实物用品共200余件,其中包括书籍、字画、科研资料、奖状证书、个人生活用品等。高镇同院士档案资料到市档案馆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向高院士家属表达了征集高镇同院士档案资料的意愿,晚了我们一步。正因为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才能及时顺利地把院士档案资料带回家乡,征集接收进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