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九江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人社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及记者问答
辉煌“十四五” 人社惠民生
——全市“辉煌‘十四五’ 九江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先平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辉煌‘十四五’ 九江勇争先”系列主题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我发布的主题是:“辉煌‘十四五’ 人社惠民生”。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九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向一直以来关注九江人社事业发展、支持我局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是九江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社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省人社厅的精心指导下,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圆满完成人社领域“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五年,我们筑牢就业“压舱石”,以“稳”的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们坚持将稳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城市,获得上级1.2亿元资金支持,高质量充分就业势能更加强劲。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5.32万人,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22.3万人的目标。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31.68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在12万人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二、三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24年底,我市三产从业人员比例约为1:1.9:2.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稳岗扩岗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一揽子稳就业政策,推行直补快办、免申即享等经办模式,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6.93亿元。我市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持续推出“九派创业通”“绿色炼化贷”“九纺创业通”等新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35.5亿元,比“十三五”期末增长187.2%,直接扶持个人创业8.54万人次,稳定和带动就业51.7万人次。加强岗位挖潜扩容和供需对接,推出13项重磅举措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完善。以5+2为牵引,建成用好890个就业之家,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有效延伸。围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目标,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招聘活动,举办招聘会4124场,依托就业之家平台累计开展线上招聘活动2363场,促进人岗精准匹配。
这五年,我们织密民生“幸福网”,以“进”的步伐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工伤、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我市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快车道。社保体系健全完善。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全面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补充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我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截至目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40.03万人、191.8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9%,实现应保尽保。待遇保障坚实可靠。每年按照部、省级统一安排,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均月养老金连年增长,覆盖离退休人员共40.77万人,“十四五”期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预计将比“十三五”期末增长86%。聚焦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参保,实现保费代缴率100%,覆盖16.49万人。服务监管协同发力。与汕头、襄阳等多地达成社保事项“跨省通办”协议,着力解决4万余名异地务工人员办事难题。全国首批试点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市,创新实施工伤医疗审批“一次不跑”、一次性待遇“免申即享”等服务模式。在全省创新搭建“九江市社保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实现社保基金监管全流程智能管控,切实守好人民群众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这五年,我们激活发展“强引擎”,以“拼”的劲头深化人才全链条改革。我们持续深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改革,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打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超29.34万人,高技能人才逾18.6万人,比“十三五”期末分别增长22.05%、10.06%,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引才品牌做大做强。持续擦亮“才汇九江”引才品牌,连续5年赴外招才引智,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2675名。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联动引才模式,叠加“城市推介+靶向邀约+云端互动”多重引才优势,为我市制造业“9610”工程注入不竭人才活水。培育体系优化升级。我市高级技工学校成功升格为九江技师学院,晋级技工院校最高办学层次。“十四五”期间,全市技工院校达16所,累计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2.3万名。举办2届九江市“才汇九江”职业技能大赛,带动20万人参与岗位练兵。规范高效开展技能评价3.3万余人次,评价机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序实施。发展生态赋能驱动。人社领域新增各类人才平台5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0个、市级26个);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6人、省级人才项目28人,招引博士后49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常态化实施人才认定工作,累计认定省市级人才1666名。
这五年,我们守护劳动“公平秤”,以“和”的姿态营造和谐稳定新环境。我们以和谐促发展,深化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治理,首创“浔工和”一站式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诉裁调中心,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国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全国率先探索劳资专管员三级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协商协调机制持续完善。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并常态化运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创新发布企业集体协商薪酬激励十大典型案例,推动集体协商制度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我市1家企业和1名同志荣获“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和“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进万企”宣传活动,覆盖面全省第一。成功建成一支近500人的专业化协调员队伍,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大大提升。劳动权益保障持续发力。全面推行“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服务模式,设立市级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中心,畅通维权渠道。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调解成功率和仲裁结案率分别保持在80%和98%以上。在全省率先打造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平台,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治理欠薪冬季攻坚等专项行动,实现欠薪案件动态清零。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加强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工资指导线提供数据支撑。督促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有序增长。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全市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有序。
这五年,我们树立便民“新标杆”,以“暖”的举措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我们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更便捷更高效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让人社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服务标准化全面覆盖。完善更新人社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实现同一事项在全省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流程。在全省率先建成人社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受理”人社服务事项86项。全市设立社银合作网点190余家,实现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服务便捷性全面提速。优化“掌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退休一件事”案例被国家、省、市媒体宣传推介。社会保障卡实现发放全覆盖、服务网点全覆盖,全市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达560个,一卡通服务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服务满意度全面提高。创新经办服务模式,一般企业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政策、“九派创业通”创业担保贷款新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做法,分别被人社部列入2021、2022、2023年度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深化人社行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业务练兵比武等活动,人社优质服务获得群众认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十四五”即将收官,我们将加快落实人社领域规划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促发展,为“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新篇章贡献更大九江人社力量!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1.“十四五”期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他们的权益保障也备受社会关注。请问,过去五年我市在加强这一群体权益保护上,重点从那些方面推进工作?有没有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保障模式或典型经验可分享?
答:感谢您的提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力量,过去五年,我们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权益保障工作。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提升发展能力。我们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在全市215个乡镇(街道)的“就业之家”设立零工服务专区,并联动“5+2就业之家”“腾讯出行”等平台动态匹配岗位信息,五年来已成功服务近5万人。同时,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网络创业等精准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超2.22万人次,有效增强了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筑牢社保防线,抵御职业风险。我们破除参保户籍限制、优化经办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含新就业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超45万,累计参加职业伤害保障近1.42万人次;自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九江市补充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为新就业群体构建起多层次职业风险保障体系。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我们建立人社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权益保障联动机制,并出台了针对性的“十条举措”。针对网约车、快递等行业特点,打造行业协同监管和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机制,市县两级已覆盖建成18个调解中心。近五年,新业态领域欠薪争议案件办结率达100%。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也形成了一块叫得响的“九江品牌”——那就是“浔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诉裁调中心。它创新整合了人社、工会、司法等多方力量,提供“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调处”的全流程服务,并将调解触角延伸至园区、站点一线。该中心已成功调解案件56起,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216.3万元,其模式已从“全省首创”成长为“全国示范”,先后获评“江西省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和“2024年度全国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成为我省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亮眼名片。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每一位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的新业态劳动者,都能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2.您好,社会保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请问,九江市人社部门如何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升社保经办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感谢您的提问。针对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提升社保经办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
一是深化“社银合作”,构建便民服务圈。自2022年以来,我市依托农业银行、九江银行等银行网点资源,创新“社银合作”模式,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半小时”的社保服务圈,满足企业和群众“就近办”“多点可办”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银合作网点190余家,可办社保业务扩展至15项,相关实践与成效被《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刊发推广。
二是畅通“跨省通办”,打造异地服务快车道。针对4万余名留浔异地务工人员办理社保业务“折返跑”的痛点问题,我市主动与汕头、黄冈、襄阳等地签订社保经办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通过建立材料互认、结果互信、数据共享、经办互通的协同机制,实现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伤保险异地就医等17项高频社保业务“异地收件、远程办结、结果直达”,让群众告别“折返跑”、安心“就近办”。
三是推行“不见面办”,创新经办服务新路径。作为全国第一批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城市,我市已实现工伤职工异地就医“免垫资、免材料、免跑腿”的全流程便捷服务。同时,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发放及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企业退休”“社保关系转移”“社保退费”等高频事项均实现全流程集成办理,其中“企业退休一件事”改革成效被《人民日报》报道,成为社保服务的特色名片。
我们将始终秉承“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使命担当,持续提升我们社保经办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用心用情提升社保服务质效。
3.您好,我们了解到九江市人社部门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了5+2就业之家建设,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这项工作的总体推进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答:感谢您的提问。建设5+2就业之家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抓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在服务网络建设上,实现“全域覆盖、便捷可及”。我们按照“城区15分钟、乡村15公里”原则,建成各级就业之家890个,包括1个市级总枢纽、16个县级支干、215个乡镇节点、613个村社基础站点,并覆盖了全市16个开发区和29所院校。线上,我们全面应用“江西就业之家”,开发“九江分厅”,实现了招聘求职、政策申领“一网通办”,目前已吸引1.17万家企业注册,发布岗位超5万个,服务人次超60万。
二是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探索“多元融合、生态赋能”。我们积极推动“就业之家+”模式,与邮政银行、九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现“政务+金融”功能叠加;将就业之家嵌入“永修虾谷”“庐山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景区,实现“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柴桑区打造“城区、园区、景区、产区”特色就业之家模式入选全国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三是在服务效能提升上,强化“数据驱动、政策直达”。 我们充分运用大数据和AI算法,推动服务从“人找岗”向“岗找人”转变。开展“直播带岗+探厂”活动,全年直播811场,提供岗位8万余个,在线观看超253万人次,让“屏幕面对面、工作线上找”成为新常态。同时常态化开展“政策进园区”活动,点对点、手把手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截至10月底,累计为企业发放各类援企稳岗资金逾1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46亿元,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
通过5+2就业之家的建设与应用,九江正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域、功能集成、响应快速的就业服务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就业之家+”服务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从“有”向“好”、从“好”向“优”持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