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向绿图强”,进一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持续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生态本底加速夯实。始终奉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九江大地呈现出天蓝水碧、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2023年,九江市中心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改善28.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1.2%,同比改善3.8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高9.5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7年以来长江九江段、赣江九江段、柘林湖、修河等重点水体全部保持Ⅱ类以上水质;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连续6年保持全湖区最优,2023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连续3年实现安全利用。成功获批并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绿色家底日益厚实。“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鳤鱼、刀鲚等一批多年未见的水生物种重现江河湖泊。每年冬季在鄱阳湖湿地栖息的候鸟有126种,数量多达数10万只,其中白鹤种群数量占全球总量的95%以上,成功举办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节等重大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7个,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江西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2023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程度达到94.72%。
绿色发展更具活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改善生态品质的同时,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增效,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高质量发展出路。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探索优化环境要素配置,开创了省级排污权储备交易试点“九江模式”,按照“资源有价、环境有偿”的原则,共计出让排污权“7+10单”,合计成交金额2160万元,推动实现环境容量资源资产化、资金化、资本化,有力畅通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双向转换渠道;坚持以服务提质释放发展活力,在全国率先应用工业园区监测数据共享机制,2023年共有200余家企业受益,节省费用260多万元。采取容缺受理、并联办理、承诺制审批等方式,减少环评编制时间15天,经验全省推广;坚持以监管提效保障发展质效,印发《九江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高排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和6个“两高”子行业环评审批要点,拒绝“两高一低”项目400多个,倒逼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设智慧环保平台,不断提升环境监管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生态安全有效守护。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各类问题加快整改,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坚持主动出击、举一反三,层层落实责任、限期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历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一共74个,已完成整改64个。先后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与湖北黄冈等五地市开展长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建成长江江西段152公里水域全覆盖的“一张网”和“空天水岸”立体监管体系,全力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办理江西正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成功入选联合国环境署推荐案例。全国首例穿透式执法、全链条打击的展航环评造假案受到黄润秋部长的批示表扬,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6部地方性生态环保法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算大账、算长远账,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承压奋进,克难求成,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美丽九江建设的生态答卷,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