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 工作报告 > 市直部门工作总结

【历史规划】九江市2023年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5-09-05 15:38 【字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为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现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稳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迈向工业万亿总体目标,聚焦加快建设具有九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着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奋力实现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大力营造尊重、崇尚企业家浓厚氛围,开启强力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征程,挺起九江新型工业脊梁,为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硬核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主要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工业营业收入增长8%以上,总量力争达到9000亿,加快迈向工业万亿台阶;工业固投增长9.0%左右;力争净增规上企业260户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以上。

——在企业培育上有新跨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300户。力争新增2户工业企业营收过百亿、5户工业企业营收过50亿元,税收过亿工业企业达到30户,2户及以上工业企业上市挂牌。每个领域打造省级及以上标杆示范10个以上。

——在质量效益上有新跨越。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0个以上,工业技改占比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

——在县域工业上有新跨越。策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赶超倍增行动,推进县域工业量质齐升、竞相迸发。力争九江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湖口高新区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三、工作举措

(一)聚焦一个中心,促进工业回升向好

坚持把工业稳增长作为中心工作,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确保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紧盯目标强监测。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稳开、高走、平收总基调,科学合理制定全年、季度、月度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紧盯全年目标任务(见附件),进一步加强监测调度,加密监测频次,及时掌握工业运行动态,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

2.分类施策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增长点较多的县(市、区)要勇挑大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对全市工业稳增长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工业基础较弱、面临困难较多的县(市、区)要针对性采取措施,尽量少拖后腿、弥补欠账。保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快速增长态势,针对纺织服装等发展遇到瓶颈的行业争取上级政策并予以帮扶。

3.强化机制保运行。强化工业经济运行专班机制,聚焦解决工业运行中突出困难问题。落实《九江市创新全链条工作模式促进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稳增长提质量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督查、评价、考核机制,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机制保障。

(二)浓厚两个氛围,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4.浓厚尊企爱企氛围。落实《九江市工业杰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评选办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感。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举办企业家研修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技能人才快速发展。

5.浓厚助企护企氛围。结合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惠企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企业家座谈会、餐叙会、千个部门进千企、精准帮扶促发展等机制,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企业家座谈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企业家餐叙会,切实解决企业家诉求。坚持一行一计”“一企一策,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点对点专班跟踪服务。

(三)用好三个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调整完善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出台《2023年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点》。以链主项目为牵引,聚力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产业链链长牵总、产业联盟盟长搭台、金融服务团团长服务、高校校长支撑、企业链链主带动的四长一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分别开展1场以上人才对接交流、技术供需对接、产销(需)对接、政银企对接活动。

7.深入开展产业升级攻坚战。锚定倍增新兴、升级传统、培育未来发展路径,坚定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支持创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体化统筹推进《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工业节点贯彻落实与产业升级攻坚行动,全力攻克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聚力推进石化产业园、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经开区做大做强等重点工作,争取2023年九江石化二期芳烃项目获得核准并开始建设。实施未来产业推进计划,出台生命健康、量子通信等产业配套政策。

8.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出台高标准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强化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努力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四)抓实四个载体,着力壮大工业实力

9.聚焦项目建设。升级实施工业项目大会战。持续实施季度重大项目开竣工活动,全年新竣工投产200个以上工业项目。严格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狠抓赋码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入统率、开工项目竣工投产率、竣工项目入规率,落实好月通报制度,推进项目早落户开工、早投产见效、早拉动增长。充分发挥省、市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双百亿引导基金运作,提升资本招商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基金丛林,构筑实体经济蓄水池

10.聚焦企业培育。积极构建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大企业入统力度,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户以上。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各县(市、区)首位产业,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全力冲刺营业收入过50亿元、过百亿、税收过亿等等。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50户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户以上。持续深入开展映山红行动,力推正邦作物通过证监会(交易所)审核,推动天沅环保、盛祥电子上市步伐,确保两户企业成功上市。

11.聚集平台优化。全面完成九江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开发区+投融资公司运营模式,实现园区投融资平台县(市、区)全覆盖。加快服务型制造先行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九江经开区、湖口高新区、瑞昌经开区向产业社区升级,推进市中心城区工业园原则上2023年完成搬迁任务的60%。支持依托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检测中心、湖口化工中试基地等公共平台建设并不断提高水平。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持续开展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亩均碳排放等评价指标。探索建设跨江飞地产业园区。支持德安县争创国家级现代纺织产业基地。

12.聚焦产业集群。力争千亿产业集群达到7个。推动九江石化芳烃二期及炼油配套改造系列项目开工建设,力争石油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加快推进中微科技半导体、荣事达智能家电、泰盛智能家居等项目建设,推动凯耀照明、生益科技二期、康佳KKTV等项目达产达标,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推进心连心产业链、晨光硅基新材料、贝特利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星火有机硅单体、科院生物聚乳酸等项目竣工投产,力争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推进修水模具、中船海洋装备、孚瑞特种装备等产业园建设,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加强推进厦门钨业、华林模具钢、金鼎钨矿等产业园建设,力争钢铁有色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加快推进德鑫现代轻纺、亿阳纺织等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共青城服装小镇、庐山横塘羽绒产业园做大做强,力争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加快推进德福新能源、天赐锂电、天际锂电、长缨锂电等产业园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落地,力争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五)坚持五大“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13.推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加强核心技术公关。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总数达到50家。争取2023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以上。深入推进一产一院建设,力争市级产业研究院新增3家,总数达到10家以上。全面推进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争全年新增5个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14.推动融合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5G示范应用项目,力争上云企业突破3万家。力争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0家。

15.推动绿色发展。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节能诊断服务,并针对性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进瑞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打造低碳示范园区。支持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全市力争创建省级绿色园区2家、绿色工厂10家。按照《九江市淘汰落后产能攻坚行动方案》明确的时间节点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进一步建立健全僵尸企业清理实施方案,对不同类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16.推动开放发展。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招商活动,聚焦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上下游链主项目为重,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和资本招商,力争引进“5020”项目40个以上,其中“100”项目5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项目分别达到70%60%以上。

17.推动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应对预案,切实保障能源原材料安全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升工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工业数据安全管理。扎实做好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各类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包括任务调度、产业升级、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市工业强市办主要负责工业经济各项工作的综合协调、调度落实、跟踪督办,以及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完善推进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作总结推进机制。市工业强市办每月定期调度工业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推进会,通报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每半年对工业经济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年度召开推进大会,表扬先进典型,通报鞭策落后。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集约能力,推动各方力量向工业聚合、各类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全市重点企业(项目),强化资金、人才、土地、能耗、政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四)加强问题办理。建立工业经济重大问题协调会议制度,健全问题收集办理长效机制。会同市营商办将收集的问题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规范化流程办理。在持续抓好常态化问题收集办理的同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难题。

(五)落实奖惩机制。强化月度调度。每个月度对工业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认定并进行通报,对指标落后的县(市、区)发告知函,对3个月度评定不达标的县(市、区)在工业考核评优上加重扣分,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视情约谈。强化季度分析,对完成进度滞后的指标及时预警,落实红黄榜通报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历史规划】九江市2023年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38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为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现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稳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迈向工业万亿总体目标,聚焦加快建设具有九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着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奋力实现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大力营造尊重、崇尚企业家浓厚氛围,开启强力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征程,挺起九江新型工业脊梁,为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硬核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主要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工业营业收入增长8%以上,总量力争达到9000亿,加快迈向工业万亿台阶;工业固投增长9.0%左右;力争净增规上企业260户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以上。

——在企业培育上有新跨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300户。力争新增2户工业企业营收过百亿、5户工业企业营收过50亿元,税收过亿工业企业达到30户,2户及以上工业企业上市挂牌。每个领域打造省级及以上标杆示范10个以上。

——在质量效益上有新跨越。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0个以上,工业技改占比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

——在县域工业上有新跨越。策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赶超倍增行动,推进县域工业量质齐升、竞相迸发。力争九江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湖口高新区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三、工作举措

(一)聚焦一个中心,促进工业回升向好

坚持把工业稳增长作为中心工作,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确保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紧盯目标强监测。围绕全年工业经济稳开、高走、平收总基调,科学合理制定全年、季度、月度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紧盯全年目标任务(见附件),进一步加强监测调度,加密监测频次,及时掌握工业运行动态,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

2.分类施策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增长点较多的县(市、区)要勇挑大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对全市工业稳增长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工业基础较弱、面临困难较多的县(市、区)要针对性采取措施,尽量少拖后腿、弥补欠账。保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快速增长态势,针对纺织服装等发展遇到瓶颈的行业争取上级政策并予以帮扶。

3.强化机制保运行。强化工业经济运行专班机制,聚焦解决工业运行中突出困难问题。落实《九江市创新全链条工作模式促进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稳增长提质量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督查、评价、考核机制,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机制保障。

(二)浓厚两个氛围,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4.浓厚尊企爱企氛围。落实《九江市工业杰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评选办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感。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举办企业家研修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技能人才快速发展。

5.浓厚助企护企氛围。结合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惠企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企业家座谈会、餐叙会、千个部门进千企、精准帮扶促发展等机制,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企业家座谈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企业家餐叙会,切实解决企业家诉求。坚持一行一计”“一企一策,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点对点专班跟踪服务。

(三)用好三个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调整完善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出台《2023年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点》。以链主项目为牵引,聚力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产业链链长牵总、产业联盟盟长搭台、金融服务团团长服务、高校校长支撑、企业链链主带动的四长一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分别开展1场以上人才对接交流、技术供需对接、产销(需)对接、政银企对接活动。

7.深入开展产业升级攻坚战。锚定倍增新兴、升级传统、培育未来发展路径,坚定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支持创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体化统筹推进《关于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工业节点贯彻落实与产业升级攻坚行动,全力攻克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聚力推进石化产业园、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经开区做大做强等重点工作,争取2023年九江石化二期芳烃项目获得核准并开始建设。实施未来产业推进计划,出台生命健康、量子通信等产业配套政策。

8.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出台高标准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强化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努力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四)抓实四个载体,着力壮大工业实力

9.聚焦项目建设。升级实施工业项目大会战。持续实施季度重大项目开竣工活动,全年新竣工投产200个以上工业项目。严格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狠抓赋码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入统率、开工项目竣工投产率、竣工项目入规率,落实好月通报制度,推进项目早落户开工、早投产见效、早拉动增长。充分发挥省、市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双百亿引导基金运作,提升资本招商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基金丛林,构筑实体经济蓄水池

10.聚焦企业培育。积极构建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大企业入统力度,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户以上。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各县(市、区)首位产业,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全力冲刺营业收入过50亿元、过百亿、税收过亿等等。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50户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户以上。持续深入开展映山红行动,力推正邦作物通过证监会(交易所)审核,推动天沅环保、盛祥电子上市步伐,确保两户企业成功上市。

11.聚集平台优化。全面完成九江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开发区+投融资公司运营模式,实现园区投融资平台县(市、区)全覆盖。加快服务型制造先行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九江经开区、湖口高新区、瑞昌经开区向产业社区升级,推进市中心城区工业园原则上2023年完成搬迁任务的60%。支持依托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检测中心、湖口化工中试基地等公共平台建设并不断提高水平。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持续开展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亩均碳排放等评价指标。探索建设跨江飞地产业园区。支持德安县争创国家级现代纺织产业基地。

12.聚焦产业集群。力争千亿产业集群达到7个。推动九江石化芳烃二期及炼油配套改造系列项目开工建设,力争石油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加快推进中微科技半导体、荣事达智能家电、泰盛智能家居等项目建设,推动凯耀照明、生益科技二期、康佳KKTV等项目达产达标,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推进心连心产业链、晨光硅基新材料、贝特利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星火有机硅单体、科院生物聚乳酸等项目竣工投产,力争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推进修水模具、中船海洋装备、孚瑞特种装备等产业园建设,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加强推进厦门钨业、华林模具钢、金鼎钨矿等产业园建设,力争钢铁有色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加快推进德鑫现代轻纺、亿阳纺织等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共青城服装小镇、庐山横塘羽绒产业园做大做强,力争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加快推进德福新能源、天赐锂电、天际锂电、长缨锂电等产业园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落地,力争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五)坚持五大“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13.推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加强核心技术公关。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总数达到50家。争取2023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个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以上。深入推进一产一院建设,力争市级产业研究院新增3家,总数达到10家以上。全面推进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争全年新增5个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14.推动融合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5G示范应用项目,力争上云企业突破3万家。力争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0家。

15.推动绿色发展。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节能诊断服务,并针对性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进瑞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打造低碳示范园区。支持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全市力争创建省级绿色园区2家、绿色工厂10家。按照《九江市淘汰落后产能攻坚行动方案》明确的时间节点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进一步建立健全僵尸企业清理实施方案,对不同类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16.推动开放发展。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招商活动,聚焦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上下游链主项目为重,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和资本招商,力争引进“5020”项目40个以上,其中“100”项目5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项目分别达到70%60%以上。

17.推动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应对预案,切实保障能源原材料安全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升工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工业数据安全管理。扎实做好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各类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包括任务调度、产业升级、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市工业强市办主要负责工业经济各项工作的综合协调、调度落实、跟踪督办,以及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完善推进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作总结推进机制。市工业强市办每月定期调度工业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推进会,通报各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每半年对工业经济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年度召开推进大会,表扬先进典型,通报鞭策落后。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集约能力,推动各方力量向工业聚合、各类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全市重点企业(项目),强化资金、人才、土地、能耗、政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四)加强问题办理。建立工业经济重大问题协调会议制度,健全问题收集办理长效机制。会同市营商办将收集的问题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规范化流程办理。在持续抓好常态化问题收集办理的同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难题。

(五)落实奖惩机制。强化月度调度。每个月度对工业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认定并进行通报,对指标落后的县(市、区)发告知函,对3个月度评定不达标的县(市、区)在工业考核评优上加重扣分,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视情约谈。强化季度分析,对完成进度滞后的指标及时预警,落实红黄榜通报机制。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