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部门:
现将《九江市2024年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九江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4月16日
九江市2024年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要点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省应急厅、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固本强基,赋能创新,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能力,为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一、健全体制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救灾目标任务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落实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抓好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二)健全体制机制。持续贯彻落实《省抗震救灾指挥部 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按照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压实市县主体责任和相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牵头抓总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协同高效。
(三)强化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全省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决策部署,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部署年度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监测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应急救援处置和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四项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防震减灾救灾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夯实监测基础,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四)强化震情跟踪和会商研判。深化局站合作机制,与九江地震监测中心站常态化开展联合会商,定期编写九江及邻区地震趋势会商报告,确保报告质量。严格执行重大震情评估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中心站“前哨”作用,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震情趋势动态研判结果。全力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段的地震安保工作。
(五)加强地震站网运维和观测环境保护。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做好一般站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切实提升监测站网运维保障智能化水平。依法加强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做好辖区内监测站网建设和运维保障工作,健全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日常巡检机制,建立巡检台账,确保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六)加强震情灾情速报和异常核实。健全宏观异常与震情灾情速报机制,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多员合一”,加强对基层灾情速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推进地震紧急速报预警信息在铁路、矿山、水库等行业推广应用,加强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收集、核实和上报,采取布设流动监测仪器、加强现场核实、加密会商等手段,强化宏观异常核实与处置。
三、加强风险防范,筑实震灾防御底线。
(七)坚持源头工程抗震。严把新、改、扩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坚持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到“应评尽评”,积极推进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入园企业必须依据地震安评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按照“地上搞结实”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组织发改、住建、教育、卫健、水利、交通等部门根据职责全面深入排查城乡住宅、学校、医院和能源、电力、通信、水利、交通、危险化工品厂等重要设施的地震次生灾害风险隐患,分批分类开展除险加固,坚决化解存量风险、遏制新增风险。
(八)加强抗震设防执法监管。联合教育、住建、卫健等部门重点对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开展执法检查。深化“局站合作+执法”,与九江地震监测中心站联合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加强对辖区内安评从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安评工作服务质量。
(九)推进地震构造环境探查项目。深入贯彻实施《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工作的通知》《江西省地震构造环境探查总体方案(2O22—2O30年)》,加快推进九江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实施,确保按照项目预定计划完成本年度任务。
四、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十)完善应急预案。继续推进各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根据省地震应急工作手册,修改完善九江市地震应急工作手册,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地区地震应急工作手册,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十一)加强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多层级、多部门参与的地震实战演练,在学校、社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大型水库、地下矿山、危化企业、钢铁企业、通信、供电、供气、供水等重点场所和领域,开展常态化和夜间应急疏散演练,通过实战预演发现不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十二)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信息化。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运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丰富抗震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健全救灾物资快速调拨发放机制,确保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得到快速救助,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十三)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骨干队伍、地方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作用,完善部门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作用,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加强培训演练,常态化开展生命搜救、医疗救护、抢险救援、抢通保通等专业技能训练演练,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十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
等十二部委《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江西省应急管理厅等十三厅局《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要求,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评估和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五、加强科普宣传,提升防震减灾服务水平。
(十五)推进赋能增效促发展。根据《南昌都市圈防震减灾规划(2022-2035年)》要求,抓好规划落地见效,积极推广地震信息、地震知识普及、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产品。积极探索开展“防震减灾+”特色服务,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
(十六)开展公众科普宣传。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
示范学校创建,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名片。强化重点时段、防灾减灾日和重大活动科普宣传,持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五进”活动。做好“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创新宣传方式,举办科普讲解大赛和科普知识网络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公众应急能力。
(十七)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涉震舆情引导机制,完善涉震舆情工作方案,强化重点时段、重大活动的涉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加强与宣传、网信等部门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