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部门,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近期,省应急管理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省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和市县应急指挥部建设指导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要求,细化了应急指挥部建设内容清单。为加快推进我市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市局严格对照市级指导清单,制定市应急指挥部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分工。现将市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和县应急指挥部建设指导清单一并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抓好贯彻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建强应急指挥部体系,是应急管理固本强基和提升战斗力的实际行动,是高效应对处置灾害事故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工作,应急管理部党委把该项工作列入2024年固本强基10项重点工作之一,省厅、市局也将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列入今年重点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各地务必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把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作为当前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来抓,对照指导清单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指导清单是各级应急指挥部建设的“规
定动作”和基础要求,县级指导清单将作为年度考核中评估县级应急指挥部建设落实情况的主要依据。各地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对照指导清单内容要求和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的实施意见》,参照市局任务分工,制定各自工作方案,并积极争取本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健全与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抓好工作落实。市局各科室(单位)要认真对照任务分工,以“大抓落实年”活动为动力,认真履职担当,强化统筹协调,密切协作配合,按时完成任务。牵头科室(单位)要统筹抓总抓落实,相关配合科室(单位)要积极配合抓落实,确保应急指挥部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三、明确时间节点。各地要全力推进应急指挥部建设,市局共进科室要加强指导,对照指导清单,共同梳理作业单,逐步销号落实,确保圆满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任务。今年10月底前,省厅、市局将对各地建设落实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对推进建设进度慢、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多措并举,推动落实,确保在2024年底前初步具备与所承担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指挥场所、设备设施和支撑保障等,基本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部体系。请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部门于每月10日前向市局报送县应急指挥部建设情况(联系人:李雪)。
附件:1.市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分工方案
2.县级应急指挥部建设指导清单
九江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7月31日
附件1
市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分工方案
为推进市应急指挥部建设,根据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省应急指挥部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和市县应急指挥部建设指导清单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制定本方案,请相关科室(单位)密切协作配合,抓好工作落实。
一、应急指挥部基础建设
(一)指挥值守保障场所
1.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指挥大厅以及应急值守、备勤休息室等固定保障场所,指挥大厅背景板统一标注“九江市应急指挥部”。视情配置会商研判室、视频会议室、监测预警室、新闻发布厅、推演室、专班办公室和以车辆为载体的移动指挥部等。(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办公室配合)
2.结合我市灾害事故特点和工作实际,突出加强应急指挥部相应方面功能建设。(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二)设备设施
3.配备视频指挥、视频会商等设备,具备与省应急指挥部、县级应急指挥部和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能力,以及随时与前方指挥部联通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及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4.指导基层配备单兵、布控球、370MHz 无线通讯设备、网络对讲机、视频图传终端、无人机、国产卫星电话、北斗终端、卫星便携站等应急指挥设备。(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配合)
5.打通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调度网络,以及卫星通信、370MHz无线通信等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应急指挥通信空天地 “一张网”。(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
6.具备抗毁抗扰、冗灾备份能力,核心设备实现双机热备份, 确保指挥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规财科提供资金保障)
7.具备传输涉密内容能力。(责任科室〈单位>:办公室牵头落实,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配合)
(三)共建共用联合应急指挥平台
8.以统一应急值守、统一信息报送、统一视频指挥、统一研 判会商、统一指令传达、统一资源调度为目标,推动形成 “一张 网”“一张图”“一平台”。市应急管理局从市消防救援支队共享应急 指挥相关的图像综合管理、智能指挥或警情信息、融合通信等系统,以及具有当地特点功能的自建系统;市消防救援支队从市应急管理局共享应急指挥相关的视频指挥、监控视频以及防汛抗旱、防台风、地震地质、森林防灭火、危化等信息系统。(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9.市应急指挥部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单位、骨干应急救 援队伍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各类支撑信息数据库,实现视频、数据、资源等关键要素的多部门、多层级实时安全共享和深度融合应用。(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10.统一使用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部指令 通过系统、电话等多种方式能够及时完整下达至县级应急指挥部, 并可接收县级应急指挥部报告的灾害事故信息。(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
二、应急指挥制度机制
(四)建立健全联合值守机制
11.在自然灾害高风险时段、灾害事故响应期等重要时段,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可根据要求开展部门内部和部门间联合值守。(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相关业务科室、单位配合)
12.在自然灾害高风险时段、灾害事故响应期等重要时段,市消防救援支队根据本地实际通过派员或视频联通等方式与市应急管理局集中联合值守,及时相互通报突发灾害事故信息。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消防救援支队共同制定本区域联合值守运行制度和机制,明确有关职责分工,并做好相关工作保障。(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
(五)完善综合会商研判制度
13.在防汛、森林防灭火期等关键期以及启动应急响应期间,及时跟踪掌握各类灾害事故发展态势,组织联合会商研判。(责任科室〈单位>:减灾科、防火科、防汛抗旱科、地震科、市防灾减灾中心地质灾害应急科、安办综合科按职责分工牵头落实,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科室配合)
(六)提升预警发布效能
14.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实时掌握相关部门和下辖区县红色预警信号动态(包括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广电等部门建立合作、联动机制等)。(责任科室〈单位>:减灾科牵头落实,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防火科、防汛抗旱科、市防灾减灾中心地质灾害应急科、安全生产业务科室配合)
(七)优化分级响应流程
15.结合我市灾害事故特点,制定相关应急响应手册和指令清单,做好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制定的预案、方案、手册等明确各个响应级别的职责任务、流程措施、资源保障等具体内容。(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相关业务科室配合)
(八)加强协调联动
16.建立横向与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及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平台互通、协调联动等机制。(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相关业务科室按职责分工牵头落实)
建立衔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社会应急力量的协调联动机制。(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
(九)完善队伍和物资调用
17.建立各类救援力量协调调用机制和电子地图。(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
18.建立应急物资调配制度和电子地图。(责任科室〈单位>:防火科、防汛抗旱科、救灾科等按职责分工牵头落实,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相关科室<单位>等配合)
三、综合保障制度机制
19.指导支持下辖区县建成应急指挥部。(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各共进科室)
20.建立应急指挥部日常运行机制,指挥中心承办日常工作,具备应急指挥部运维机制。(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21.制定并严格落实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落实,办公室等相关科室配合)
22.应急委或安委会、减灾委、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或森林防灭火等议事协调机构(或专项指挥部),依托应急指挥部部署防范工作、应对处置等。(责任科室〈单位>:减灾科、 防火科、防汛抗旱科、地震科、安办综合科、市防灾减灾中心地质灾害应急科等按职责分工牵头落实,相关科室配合)
23.以多种形式将应急指挥部建成服务保障本级党委和政府 指挥处置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的主平台。
多种形式包括:党委和政府已明确成立应急指挥部;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主要在应急指挥部部署防范工作、指挥处置灾害事故;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认可建成应急指挥部等。(至少满足以上一种形式。)(责任科室〈单位>: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技和信息化科、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牵头落实,相关科室<单位>配合)
附件2
县级应急指挥部建设指导清单
一、应急指挥部基础建设
(一)指挥值守保障场所
1.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指挥大厅以及应急值守、备勤休息室等固定保障场所,指挥大厅背景板统一标注“XX县(市、区)应急指挥部”。有条件的地方可视情配置会商研判室、视频会议室、监测预警室、新闻发布厅、推演室、专班办公室和以车辆为载体的移动指挥部等。
2.结合当地灾害事故特点和工作实际,突出加强应急指挥部相应方面功能建设。
(二)设备设施
3.配备视频指挥、视频会商等设备,具备与各上级应急指挥部和消防救援部门指挥中心保持 24 小时音视频联通能力,以及随时与前方指挥部联通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向乡镇(街道)、村(社 区)延伸。
4.配备单兵、布控球、370MHz 无线通讯设备、网络对讲机、视频图传终端、无人机、国产卫星电话、北斗终端、卫星便携站 等应急指挥设备。
5.实现同级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指挥调度网络,以及卫星通信、370MHz无线通信等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应急指挥通信空天地“一张网”。
6.具备抗毁抗扰、冗灾备份能力,核心设备实现双机热备份,确保指挥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三)共建共用联合应急指挥平台
7.以统一应急值守、统一信息报送、统一视频指挥、统一研判会商、统一指令传达、统一资源调度为目标,推动形成“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部门应急指挥相关的自建信息系统相互接入共用,上级部署的相关系统通过互开账户、系统集成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8.应急指挥部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单位、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各类支撑信息数据库,实现视频、数据、资源等关键要素的多部门、多层级实时安全共享和深度融合应用。
9.统一使用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部指令通 过系统、电话等多种方式能够及时完整下达至乡镇(街道)、村(社 区),并接收基层单位报告的灾害事故信息,满足全灾种救援应急指挥需求。
二、应急指挥制度机制
10.在自然灾害高风险时段、灾害事故响应期等重要时段,有条件的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可根据要求开展部门内部和部门间联合值守。县级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部门要加强工作联系,结合实际联合值守,平时通过视频联通、一键响应、信息共享等技术手段,及时相互通报突发灾害事故信息,实现一体化联调联战、联合会 商和联合处置。
11.结合本地灾害事故特点,制定相关应急响应手册和指令 清单,做好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制定的预案、方案、手册等 明确各个响应级别的职责任务、流程措施、资源保障等具体内容。
12.建立横向与有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平台互通、协调联动等机制。建立衔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社会应急力量的协调联动机制。
三、综合保障制度机制
13.制定并严格落实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
14.应急委或安委会、减灾委、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或森林防灭火等议事协调机构(或专项指挥部),依托应急指挥部部署防范工作、应对处置等。
15. 以多种形式将应急指挥部建成服务保障本级党委和政府 指挥处置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的主平台。
多种形式包括:党委和政府已明确成立应急指挥部;党委和 政府负责同志主要在应急指挥部部署防范工作、指挥处置灾害事故;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认可建成应急指挥部等。(至少满足以上一种形式)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