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公共资源配置 > 保障住房 > 棚户区改造

九江开发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2-12-12 10:14 【字体:

  居者有其屋,民心得安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九江开发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保障性住房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全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0∽2012年,开发区累计投入32.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98亿元),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989套(户),总面积达 140.65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12044套(户)、87.9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累计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棚户区居民等住房困难群体4万余人,有效改善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百姓幸福感日益提升。 

  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 

  开发区把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作为出发点,以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为建设重点,让所有对象都能享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 

  据统计,近三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7644套(户)、65.95万平方米,很多棚户区家庭从此住进了崭新敞亮、配套齐全的楼房,从此彻底摆脱了低矮潮湿、陈旧破败的平房,过上了文明幸福的城市生活。三年来,累计建成公租房4400套、22万平方米,城区公租房严格按照“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资格认定制度,累计对1508户符合公租房租赁补贴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实施了补贴,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资金806万元,及时清退83户不符合条件家庭的资格,真正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园区公租房尽量满足务工人员的多样化居住需求,提供集体宿舍、单间、夫妻间和套房等户型,周边生活配套完善,以最优惠的价格优先满足夫妻务工人员、困难员工和特殊工种人员,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困员工给予免费租住。小区实行物业管理,保证了小区清洁卫生、文明安全,让外来务工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推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同时,在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的条件下开发区还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近三年来,开发区累计投入32.5亿元,建成投入使用面积达87.95万平方米,按入住标准装修最低价格计算,每平方米至少需800元,装修投入累计超过7亿元资金,对建材、五金、家居、家电、装修等第三产业相关行业销售业绩增长拉动效益明显。尤为重要的是,相继吸引总投资26亿元九江现代综合大市场、投资20亿元的联盛九龙广场、大润发商贸广场、21世纪家居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落户建设,带动相关投资超过100亿元。 

  其中九江现代综合大市场一期、大润发商贸广场一期、21世纪家居中心一期等项目可在年底前投入运营,预计今年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可达32.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促进城市建设升温提速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改善住房供需结构、加快旧城改造、扩张新区面积、提升城市化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开发区认真落实国家对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有关规定,加大中小户型住房土地供应量。2010年以来,开发区住宅竣工面积迅猛增长,新增各类住宅竣工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中小户型比例约占70%,目前已成为城市住房供应的主力结构,城区商品房价格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在这些不断增长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比重约占46%,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有效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基本实现“只要在开发区创业就业、就能安居乐业”的目标。城镇安居工程建设的快速实施,加快了城市发展建设步伐,近年来累计投资近180亿元,实施城建项目130多个,完成各类拆迁270多万平方米,新修道路60多公里,新增绿地120万平方米。新修和改造升级长江大道、九瑞大道、滨江西大道、浔阳西路、九园路等一批道路,城区已形成“四纵四横”主路网框架。园艺新村、沿浔安置小区、赛城湖公园、护池河景观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各项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创造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城区个体工商户近7000家,吸纳近3万人就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城区建成面积近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 2万增加到15万,城市化率达68%,城市化进程走在省市前列。如今,一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正快速崛起。(九江日报记者 朱文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九江开发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12-12-12 10:14

  居者有其屋,民心得安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九江开发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保障性住房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全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0∽2012年,开发区累计投入32.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98亿元),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989套(户),总面积达 140.65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12044套(户)、87.9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累计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棚户区居民等住房困难群体4万余人,有效改善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百姓幸福感日益提升。 

  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 

  开发区把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作为出发点,以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为建设重点,让所有对象都能享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 

  据统计,近三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7644套(户)、65.95万平方米,很多棚户区家庭从此住进了崭新敞亮、配套齐全的楼房,从此彻底摆脱了低矮潮湿、陈旧破败的平房,过上了文明幸福的城市生活。三年来,累计建成公租房4400套、22万平方米,城区公租房严格按照“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资格认定制度,累计对1508户符合公租房租赁补贴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实施了补贴,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资金806万元,及时清退83户不符合条件家庭的资格,真正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园区公租房尽量满足务工人员的多样化居住需求,提供集体宿舍、单间、夫妻间和套房等户型,周边生活配套完善,以最优惠的价格优先满足夫妻务工人员、困难员工和特殊工种人员,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困员工给予免费租住。小区实行物业管理,保证了小区清洁卫生、文明安全,让外来务工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推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同时,在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的条件下开发区还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近三年来,开发区累计投入32.5亿元,建成投入使用面积达87.95万平方米,按入住标准装修最低价格计算,每平方米至少需800元,装修投入累计超过7亿元资金,对建材、五金、家居、家电、装修等第三产业相关行业销售业绩增长拉动效益明显。尤为重要的是,相继吸引总投资26亿元九江现代综合大市场、投资20亿元的联盛九龙广场、大润发商贸广场、21世纪家居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落户建设,带动相关投资超过100亿元。 

  其中九江现代综合大市场一期、大润发商贸广场一期、21世纪家居中心一期等项目可在年底前投入运营,预计今年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可达32.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在全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促进城市建设升温提速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改善住房供需结构、加快旧城改造、扩张新区面积、提升城市化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开发区认真落实国家对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有关规定,加大中小户型住房土地供应量。2010年以来,开发区住宅竣工面积迅猛增长,新增各类住宅竣工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中小户型比例约占70%,目前已成为城市住房供应的主力结构,城区商品房价格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在这些不断增长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比重约占46%,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有效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基本实现“只要在开发区创业就业、就能安居乐业”的目标。城镇安居工程建设的快速实施,加快了城市发展建设步伐,近年来累计投资近180亿元,实施城建项目130多个,完成各类拆迁270多万平方米,新修道路60多公里,新增绿地120万平方米。新修和改造升级长江大道、九瑞大道、滨江西大道、浔阳西路、九园路等一批道路,城区已形成“四纵四横”主路网框架。园艺新村、沿浔安置小区、赛城湖公园、护池河景观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各项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创造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城区个体工商户近7000家,吸纳近3万人就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城区建成面积近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 2万增加到15万,城市化率达68%,城市化进程走在省市前列。如今,一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正快速崛起。(九江日报记者 朱文莉)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