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文旅厅旅游高质量发展“3336”行动计划的若干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文旅厅《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3336”行动计划》,结合我市文化和旅游实际,特提出2023年度若干工作措施。
一、对标“两项政治任务”
(一)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
1.强化顶层设计。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会商机制,高标准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保护规划》。
2.推动项目建设。推动白鹿洞书院保护和文化传承工程、浔阳江最美长江岸线文化提升改造项目、湖口县“山·江·湖”生态文明展示园项目、彭泽县“海门第一关”文旅融合展示项目等5个重点工程以及10个一般项目建设,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样板”。
3.办好相关活动。举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交流研讨会、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活动、“长江之声”学子新春音乐会等系列活动。
(二)推进深化庐山管理体制改革
4.指导全域旅游创建。支持盘活五教祈福园和牯岭艺术小镇,加快推进庐山三叠泉创建4A景区,启动对白鹿洞书院等景点的高标准设计和改造提升,完成《环庐山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加快庐山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
5.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擦亮“庐山天下悠”金字招牌,支持在境内外重要城市开展文旅推介,开拓庐山新的客源地。
二、对标“三大资源项目库”建设
(一)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库
6.实施“建档立卡”工程。参照扶贫开发模式,组建工作专班,全面启动九江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按照县域、等级、门类等建立资源谱系和档案,2023年底完善补充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库。
(二)建立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
7.健全保护体系。编制市县两级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级层面推动出台《九江市文物保护条例》等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抓好文物资源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落实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
8.强化监管执法。做好市级文物监管平台建设扫尾工作,充分发挥平台在文物保护监管的中心作用,加大人、财、物、技等方面的投入,构建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严格涉文物项目的审批程序,加强工程项目审批中的考古前置管理。
9.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指导修水县加快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步伐,加强革命文物和红色标语资源调查征集,申报第三批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库)填报、红色基因库建设。
(三)建立重点旅游景区和文旅企业项目库
10.优化文旅项目库。在摸清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分类,全面梳理全市文旅项目清单。结合县域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指导优化项目布局,淘汰落后和同质化项目,逐步形成区域板块衔接、产品业态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对标“三大工作体系”构建
(一)构建文旅大数据统计指标体系
11.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旅游统计员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业务水平。加强对全市128家旅行社填报团队信息、电子合同、导游带团期间APP开启率和季报、年报等统计上报工作的动态跟踪管理。
12.提升数据质效。加强3A级景区的智慧闸机建设,直连实地一手数据,组织全市扎实开展住宿业普查工作,配合第三方开展旅游抽样调查工作。
(二)构建全市文旅市场评估分析、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13.加强引才引智。引进2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文旅智库”,对我市文旅市场发展前景、运行环境、短板不足等方面进行智力服务。
14.畅通沟通渠道。搭建常态化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对话平台,每季度组织一次与酒店住宿、景区景点、文化市场等企业的座谈,有效搭建企业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平台。
15.聚焦产业发展。举办第二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文化街区、古城古镇、主题文化娱乐公园、影视基地,推动浔阳区申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打造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集聚区。
四、对标“六大工作计划”实施
(一)实施优秀艺术作品创作传播计划
16.培育优质文艺作品。组织召开全市艺术创作工作会,遴选扶持重点创作选题。邀请全国知名学者举办“庐山画派有画说论坛”,推出以庐山、鄱阳湖、长江为主题的《庐山画派书画系列展览季》。通过“浔阳戏院、每周有戏”开展“点单选戏”演出服务,全年共计划完成演出60场。建立全市优秀艺术作品(戏剧、音乐、舞蹈、美术)项目库,做好艺术资源普查建库工作。
17.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各县(市、区)于2023年底前组建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培育1—2个改革工作先进县和院团,打造一支有人民情怀和人文品格的“文艺浔军”,聚力打造戏曲《冯健探母》、话剧《老樟树下》2部小戏艺术精品,争取冲击省级、国家级等奖项。
(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
18.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以打造“书香城市”为目标主线,大力推广“寻书”品牌,在中心城区新建10个城市书房,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个。持续做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探索有声图书馆、非遗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高标准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工作。
19.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组织全市广场舞展演、“文化进万家”“百姓大舞台”等公益性演出活动,持续开展“书香九江 全民阅读”“我的家乡我代言”系列活动。
20.激活文化场馆创新活力。出台九江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推动柴桑区博物馆群建设,到2025年,建成非国有博物馆20家。推进落实卓越博物馆计划,打造周敦颐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等一批新型数字化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功能融合试点,加大对“九派博观”“苗苗少年”系列服务品牌建设力度,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成为新型旅游目的地。
(三)实施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计划
21.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制定市级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落实奖补政策,建设一批非遗馆、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和传承工作室等,推进庐山云雾茶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做好文化和旅游部数字非遗年会申办工作。
(四)实施数字文旅提升计划。
22.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完善“一部手机游九江”体系,继续利用好“九江文旅一卡通”对旅游市场的引导功能。利用全媒体平台开设九江市博物馆云展厅,开展馆藏文物数字二维、三维数字信息采集。推动庐山、庐山西海、浔阳江等一批景区深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五)着力提升旅游监管和服务
23.健全旅游行业监管体制。全力办好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会议。抓好全省旅游投诉调解与仲裁衔接试点现场推进会成果运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旅游仲裁先行赔付机制广泛实施,指导各地出台先行赔付机制实施细则。
24.持续推进文明旅游工作。重点开展“文明旅游、诚信经营”“与美景有约、与安全同行”“化解矛盾纠纷、首选旅游仲裁”为主题的三大培训活动。拍摄制作文明旅游、诚信旅游以及安全旅游等方面的系列宣传小视频。
来源:中国九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