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3所,当年招生6.42万人,在校生19.8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4.23万人。普通中学298所,在校生32.1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2.60万人,初中在校生19.53万人。普通小学410所,在校生34.1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96万人,在校生4.58万人。
表7 2024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
招生数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普通高校 |
6.42 |
19.80 |
5.07 |
成人高校 |
0.96 |
4.58 |
2.46 |
中等职业学校 |
1.27 |
4.23 |
1.77 |
普通高中 |
4.28 |
12.60 |
3.99 |
普通初中 |
6.66 |
19.53 |
6.87 |
普通小学 |
4.90 |
34.13 |
6.71 |
全市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1个。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8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121项,市级229项。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500万元,同比新增300万元。2024年全年授权专利5938件。
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28个【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6家】。全市已建成千瓦中波台1座,中波发射塔2座,调频发射塔1座,千瓦级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台11座(含千瓦调频发射台7座)。全市广播电视台12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6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95%。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047.3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为610.16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71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86个、卫生院20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1414张。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830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2772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63人,妇幼保健机构320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师9846人,注册护士13812人。
年末共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个(国家级15个、省级10个),晨晚锻炼健身活动点4277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4个。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9.9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0.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48%,比上年末提高0.6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83万人,出生率6.25‰,比上年提高0.0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29万人,死亡率7.29‰,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04‰,比上年提高0.22个千分点。
表8 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市常住人口 |
449.90 |
100 |
按城乡分 |
||
城镇 |
290.10 |
64.48 |
乡村 |
159.79 |
35.52 |
按性别分 |
||
男性 |
230.93 |
51.33 |
女性 |
218.96 |
48.67 |
按年龄组分 |
||
0-15岁(含不满16周岁) |
85.33 |
18.97 |
16-59(含不满60周岁) |
269.03 |
59.80 |
60周岁及以上 |
95.55 |
21.24 |
#65周岁及以上 |
67.89 |
15.09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74元,比上年增长3.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251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6元,比上年增长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16元,比上年增长6.8%。
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7万人,实现困难群体就业0.7万人。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86亿元。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4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4.61万人(不含离退休人数),增加0.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9万人(不含离退休人数),增加0.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6.71万人,减少1.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9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1.9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8.94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0.3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8.58万人(含新农合)。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2.07万人。
全市完成省下达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开工任务609户,其中城市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609户。
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2.84万张(2.82万张养老床位、200张儿童床位)。国内公民办理收养登记16例,解除收养登记1例,港、澳、台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0例。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98亿元,接收社会捐赠14672万元(其中包括红十字会捐赠7076万元)。
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应急管理
全年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14.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3.2%。年平均降水量1798.0毫米,增长37.1%。2座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5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95亿立方米。
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4个,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112天为优,222天为良,31天为轻度污染,1天中度污染。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3%。全市已批准国家级生态乡镇27个,生态村1个。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
全年全市各类事故总起数975起,死亡268人。其中:采矿业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危化行业发生事故0起、死亡0人;工贸及其他行业16起,死亡18人;建筑业10起,死亡11人;交通事故起数948起,死亡238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运输事故71起,死亡31人;水上运输事故2起,死亡2人)。
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居住类价格包括租赁房房租、住房保养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自有住房服务价格。
5.由于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调查范围变动、统计执法、剔除重复数据等因素,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相关指标增速及变化按可比口径计算。
6.由于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修订、统计执法检查等因素,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8.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房地产开发、新建商品房销售等指标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2024年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
10.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11.2024年公路客运统计口径调整,公路旅客运输量、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以及全市旅客运输总量、旅客运输周转量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12.电信、移动等公司九江分公司修订了2023年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
13.旅游数据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反馈数据,统计口径调整,与上年不可比。
14.修河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修订了2023年地表水、水库蓄水量等数据。
15.表中的“#”符号表示“其中”项。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来自国家统计局九江调查队;外贸数据、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水上运输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数据来自市港口航运管理局;铁路运输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车务段;民航旅客运输量数据来自江西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机场分公司;邮电业务收入数据来自移动、电信、联通、铁通、邮政、邮政速递物流等公司九江分公司;年末电话数据来自电信、联通等公司九江分公司;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司九江分公司;旅游、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分行;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九江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专利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险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疗保障局;社会福利、社会捐赠、福利彩票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棚户区改造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业企业、“两品一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造林、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市林业局;环境监测、空气质量、生态乡镇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地表水、水库蓄水量数据来自修河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安全生产、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运输事故、水上运输事故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交通事故起数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来源:九江市统计局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