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释题】
至德元载(756),李白隐居庐山屏风叠。当时安史之乱正盛,洛阳以北的广大地区全部沦陷,京师长安也在这一年为叛军攻破。当此危急关头,李白欲为国效力而无人赏识,心情十分悲愤而又失望。这首诗便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注释】
屏风叠:又叫九屏风,在庐山五老峰下,有山层层叠叠,势如屏风,故名。其上为三叠泉。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毁屡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长江大桥时已拆除,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高观山。1985年在今址(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诗人题咏者甚众,以唐崔颢、李白之作最著名。
蹉跎:虚度光阴。
淮海: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现在的连云港市西南)一带的地区。开元年间,李白曾由湖北东游扬州地区。
各散洞庭流:洞庭,指湖南的洞庭湖。这句是说,与王判官分手,如同洞庭湖分散的直流一样。
蹭蹬:险阻难行,比喻困顿,失意。唐杜甫《上水遣怀》诗:“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
天台山: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晋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绿萝:女萝、松萝,地衣类植物。
会稽: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禹﹞更名茅山曰会稽。”
剡溪:水名。曹娥江的上游。在浙江嵊县南。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明许时泉《午日吟》:“我是箇子猷乘兴到剡溪,你似箇远老忘情过虎谿。”剡溪有王子猷(王徽之)乘船访戴(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终不见戴的故事。
镜中:指水平如镜。浙江有镜湖,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唐李白《越女词》之五:“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这里借指荆楚一带。
屈宋:战国时楚辞赋家屈原、宋玉的并称。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宋玉,战国时鄢(今湖北襄樊宜城)人,两处均在古荆州地区。
梁苑:西汉梁孝王所建的东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梁孝王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也称兔园。
邹枚:汉代邹阳、枚乘的并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两人皆以才辩著名当时。后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夸诞:言词夸大虚妄,不合实际。《荀子·不苟》:“言己之光美,拟於舜禹,参於天地,非夸诞也。”
大盗:指安禄山、史思明。
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济代:即济世,济世匡时。唐代避李世民名讳,将济世称作济代。
中夜:半夜。《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永与海鸥群:永远与海鸥为伍,指隐居避世。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 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 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曾先后五次游历九江和庐山。


来源:中国九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