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至上元元年(760年),诗仙李白先后五次漫游庐山和九江,在游遍庐山之后曾感叹道:“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下之壮观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遗墨。其中他的题咏庐山的诗篇中所涌现出的思维岩浆和情感琼液都是在道家出世和儒家入世共筑的河床上流淌。确切地说,李白的庐山诗作,是儒、佛、道作为文化母体的唐代社会环境的产儿,而其中更为富有的则是道家思想。
被杜甫称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其山水田园诗是以对动态物象的共鸣为中心构成的,追求的是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他突破了六朝以来一般诗人对山水进行的平面的,静止的描写,把自然那种极富动感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意境主要表现为空间的运动感,时间的动感和心理的活动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从自己的性格之本上来肯定个体生命的意义了。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这是李白第三次来到庐山。李白在五老峰的九叠屏下,筑庐隐居,建起了一座灵巧秀美的“太白读书堂”,也就是人们所称的“李白草堂”。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就是在庐山隐居时写成的,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入情入理,夸张适度,精美绝伦,连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赞不绝口称赞道“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句。”
来源:中国九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