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叹为“天籁”的唐诗精品。
挂席:与“扬帆”同义。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
香炉峰:庐山最有名的一峰。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
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空闻钟:徒然听到东林精舍传来的钟声(因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里了)。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钟声听到也徒然。
【赏析】
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后代诗人和诗评家们对此诗推崇备至,认为是“一片空灵”的“天籁”;或者把它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起作为已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样本,并将它们比作画中“逸品”。
江行几千里,总不见名山,第二句中一个“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显出来,并为下联中见到香炉峰时的怡悦心情蓄势;第四句中一个“始”字,一下点出了作者见到香炉峰时心中的欣喜,颇能勾出情绪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怀”二字,出语特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高僧慧远的由衷倾慕;第八句中一个“空”字,隐含了“钟声虽仍然可闻,远公已不复可见”的惆怅、失落等复杂心情,可谓情韵盎然。从这些精炼的用字上看,作者于此诗的锤炼下了不少功夫,只不过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便又不留锤炼痕迹,反倒显得简淡自然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和王维一起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的诗风格清淡、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在唐诗中自成一家。
【作者代表作】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评论评介】
李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遣兴》:“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清代王士碌《分甘馀话》:“(《晚泊浔阳望庐山》)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来源:中国九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