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历代诗歌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9 09:37 【字体:

唐代,大名鼎鼎的“神仙”吕洞宾,亦得道于庐山,扬名于庐山。吕洞宾足迹遍及庐山南北,游览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 山中胜迹,留下了大量诗作。吕洞宾长期在庐山活动,奇闻逸事随在皆是,名声远播。唐太尉曹勋和庐山清虚道人“采其事实以闻于德寿殿,连唐高宗也深深折服, 甚嗟异之”。吕洞宾因此更是身价百倍,俨然成为道教一代祖师,“天生一个仙人洞”也借此而成为千人顶礼,万人膜拜的道教胜地。
     唐代,庐山高道还有被誉为庐山道教宫观风景第一的白鹤观住持刘混成。晚年,离开心血所系的白鹤观,辞别朝夕相处的弟子,孤身登上五老峰,在木瓜洞栖隐下 来。刘混成所创建的白鹤观,不仅景色优美而成为庐山第一佳境,而且唐宋两代其在庐山道观中的地位较为显赫。苏轼、苏辙、陈抟等都曾来观游历礼拜,并在诗文 中反映了“时传丹录千年术,只诵黄庭两卷经”的盛况。
    太平宫坐落于庐山西北麓,背倚老君岩,面对株岭山,始建于唐开元间,传说是唐玄宗因梦而建,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唐宋时期,太平宫是庐山最壮丽的道观建筑,惜为历代兵火所毁。
    唐代贞元年间(785—805)洛阳士子李渤与其兄李涉负笈远游,来到庐山,为这里的林泉风月所吸引,与结伴而来的五人在山南的栖贤寺内借僧舍谈书。七人情同手足,互相切,学业大进。世人倾慕,称该寺为七贤寺。
      李渤是七贤中的佼佼者。他善于把旅游与读书结合起来,以匡庐的山泉陶冶自己的情操,增进自己的学识。他们由近到远,先游栖贤寺周围的断橹泉、赤眼泉、玉 渊、三峡涧、栖贤桥;随后,他们又游到山的东面和西麓,游览了头陀寺、东林寺和西林寺。有一次,他们来到四山环合,一水中流的卓尔山麓,见这里无常井之 喧,有泉石之胜,是隐居读书的理想环境,“徘徊不忍去”。不久,兄弟俩就在此结庐读书,还驯养了一头白鹿。从此,人称此地为白鹿洞。
     陆羽到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全唐诗》只存一句)诗句可知。正德《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梦中所见,欣然曰今非梦矣”。 号称唐朝“茶圣”的陆羽,不但会品茶,而且善评泉,在他的名著《茶经》里,评天下泉为二十种。其中评庐山观音桥畔的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庐山龙池山顶 水为“天下第十泉”,唯独庐山谷帘泉,被评为“天下第一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有陆羽品水排等次的生动记载。
     唐宣宗李忱,唐代的第17位皇帝,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小太宗”之誉。对于这位皇帝,传说在他即位前,受其两个侄儿文宗和武宗的迫害,被迫出家 为僧。明代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记载: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 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 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 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五代时期,庐山作为隐逸的渊薮吸引着文人墨客来此结庐遁隐,其浓厚的宗教氛围及多元文化的交融,深深地影响到文人的信仰与诗文创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发布时间: 2015-06-19 09:37

唐代,大名鼎鼎的“神仙”吕洞宾,亦得道于庐山,扬名于庐山。吕洞宾足迹遍及庐山南北,游览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 山中胜迹,留下了大量诗作。吕洞宾长期在庐山活动,奇闻逸事随在皆是,名声远播。唐太尉曹勋和庐山清虚道人“采其事实以闻于德寿殿,连唐高宗也深深折服, 甚嗟异之”。吕洞宾因此更是身价百倍,俨然成为道教一代祖师,“天生一个仙人洞”也借此而成为千人顶礼,万人膜拜的道教胜地。
     唐代,庐山高道还有被誉为庐山道教宫观风景第一的白鹤观住持刘混成。晚年,离开心血所系的白鹤观,辞别朝夕相处的弟子,孤身登上五老峰,在木瓜洞栖隐下 来。刘混成所创建的白鹤观,不仅景色优美而成为庐山第一佳境,而且唐宋两代其在庐山道观中的地位较为显赫。苏轼、苏辙、陈抟等都曾来观游历礼拜,并在诗文 中反映了“时传丹录千年术,只诵黄庭两卷经”的盛况。
    太平宫坐落于庐山西北麓,背倚老君岩,面对株岭山,始建于唐开元间,传说是唐玄宗因梦而建,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唐宋时期,太平宫是庐山最壮丽的道观建筑,惜为历代兵火所毁。
    唐代贞元年间(785—805)洛阳士子李渤与其兄李涉负笈远游,来到庐山,为这里的林泉风月所吸引,与结伴而来的五人在山南的栖贤寺内借僧舍谈书。七人情同手足,互相切,学业大进。世人倾慕,称该寺为七贤寺。
      李渤是七贤中的佼佼者。他善于把旅游与读书结合起来,以匡庐的山泉陶冶自己的情操,增进自己的学识。他们由近到远,先游栖贤寺周围的断橹泉、赤眼泉、玉 渊、三峡涧、栖贤桥;随后,他们又游到山的东面和西麓,游览了头陀寺、东林寺和西林寺。有一次,他们来到四山环合,一水中流的卓尔山麓,见这里无常井之 喧,有泉石之胜,是隐居读书的理想环境,“徘徊不忍去”。不久,兄弟俩就在此结庐读书,还驯养了一头白鹿。从此,人称此地为白鹿洞。
     陆羽到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全唐诗》只存一句)诗句可知。正德《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梦中所见,欣然曰今非梦矣”。 号称唐朝“茶圣”的陆羽,不但会品茶,而且善评泉,在他的名著《茶经》里,评天下泉为二十种。其中评庐山观音桥畔的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庐山龙池山顶 水为“天下第十泉”,唯独庐山谷帘泉,被评为“天下第一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有陆羽品水排等次的生动记载。
     唐宣宗李忱,唐代的第17位皇帝,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小太宗”之誉。对于这位皇帝,传说在他即位前,受其两个侄儿文宗和武宗的迫害,被迫出家 为僧。明代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记载: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 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 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 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五代时期,庐山作为隐逸的渊薮吸引着文人墨客来此结庐遁隐,其浓厚的宗教氛围及多元文化的交融,深深地影响到文人的信仰与诗文创作。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