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九江 > 文化九江 > 历代诗歌

入彭蠡湖口

谢灵运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15-06-19 10:03 【字体: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注释】
倦:厌倦。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本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骤:急疾。回合:聚合;汇合。洲岛骤回合:坐在船头,船行甚疾,湖洲湖岛迅疾开合变化。圻(qí)岸:曲岸。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长尾猿。《楚辞·九章》:“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浥(yì):湿。馥(fù):香气浓郁。芳荪:香草名。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名句,描写了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屯:聚集。
千念:繁乱的思绪。
万感:种种感触。
石镜:关于石镜的说法、地点五花八门。一指如镜的山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唐李白《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松门拂中道,石镜迴清光。”王琦注:“﹝松门山﹞上有石镜,光可照人。”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闲窥石镜清我心。”
松门:在九江市所辖都昌、永修县之间,隔鄱阳湖颈口相望,东西四十里,青松遍植期间。亦指松门山。《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松门山在新建县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大江及彭蠡湖。山有石镜,光明照人。’”
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
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凿江以通於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晋郭璞《江赋》:“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阳。”唐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明徐祯卿《彭蠡》诗:“地涌三辰动,江连九派深。”也作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市。
“三江”二句:禹疏三江的传说早已过去,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明究竟。
灵物:神灵,神明。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宋范仲淹《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非有灵物持,此书安得全。”
异人:神人;方士。晋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穆天子传》卷一“黄金之膏”晋郭璞注:“金膏,亦犹玉膏,皆其精汋也。”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明光:明亮;光亮。
水碧:玉之一种,系水晶一类的矿物,又名碧玉。《山海经·东山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郭璞注:“亦水玉类。”唐李贺《老夫采玉歌》:“採玉採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辍:停止。
流温:谓流水温和。《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李善注引郭璞曰:“碧,亦玉也。流温,言水玉温润也。”
“金膏”二句:言此处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白白地。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暗用晋嵇康故事。《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袁淮)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念弥敦:思念之情益加强烈。
【解释】
这首诗写自长江入鄱阳湖口,沿长江逆流而上,风急潮猛,船两侧浪花飞溅,风卷巨浪,涛声轰鸣,行舟的险恶,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诗人本是东晋世袭的公爵贵胄,刘宋王朝自然是不放心的,把他远放临川去任内史这一闲职。他迫不得已离乡去上任,前途凶恶,命运难卜,胸中自有一腔愤慨,万千思绪。船入鄱阳湖口,一派大好春景,风平浪静,春江月夜,高山绿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旷神怡。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志,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点本诗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二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古今点评】
1、“灵物”、“异人”以下,又归宿于仙道。“千里曲”,想当时有此琴操,徒作此曲,而仙灵不接,所以弦虽绝而心徒悲也。大抵以恍惚为宗,要为不近人情,胸中亦别无十分道理也。(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2、抉微挹秀,无非至者,华净之光,遂掩千秋。(王夫之《古诗评选》)
3、舍舟而崖,远入松门而望,三江九派历历矣。“事”者,古人之事迹,如大禹九江既入之绩之类。然事既往矣,熟为继之?“理”者,即康乐后诗所蕴之“真”,(指《登江中孤屿》中的“蕴真谁为传”句—注者),如古圣观河而作图,临洛而作书,皆因其理。其理空存,谁是作者?故灵物吝珍怪而不出,异人秘精魄而不见,金膏之明光已灭,水碧之流久缀。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也。所以徒作思归之曲,转令忧念益甚耳。(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作者简介】

    谢灵 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 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 乐侯,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入彭蠡湖口

谢灵运
发布时间: 2015-06-19 10:03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注释】
倦:厌倦。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本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骤:急疾。回合:聚合;汇合。洲岛骤回合:坐在船头,船行甚疾,湖洲湖岛迅疾开合变化。圻(qí)岸:曲岸。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长尾猿。《楚辞·九章》:“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浥(yì):湿。馥(fù):香气浓郁。芳荪:香草名。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名句,描写了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屯:聚集。
千念:繁乱的思绪。
万感:种种感触。
石镜:关于石镜的说法、地点五花八门。一指如镜的山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唐李白《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松门拂中道,石镜迴清光。”王琦注:“﹝松门山﹞上有石镜,光可照人。”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闲窥石镜清我心。”
松门:在九江市所辖都昌、永修县之间,隔鄱阳湖颈口相望,东西四十里,青松遍植期间。亦指松门山。《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松门山在新建县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大江及彭蠡湖。山有石镜,光明照人。’”
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
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凿江以通於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晋郭璞《江赋》:“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阳。”唐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明徐祯卿《彭蠡》诗:“地涌三辰动,江连九派深。”也作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市。
“三江”二句:禹疏三江的传说早已过去,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明究竟。
灵物:神灵,神明。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宋范仲淹《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非有灵物持,此书安得全。”
异人:神人;方士。晋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穆天子传》卷一“黄金之膏”晋郭璞注:“金膏,亦犹玉膏,皆其精汋也。”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明光:明亮;光亮。
水碧:玉之一种,系水晶一类的矿物,又名碧玉。《山海经·东山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郭璞注:“亦水玉类。”唐李贺《老夫采玉歌》:“採玉採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辍:停止。
流温:谓流水温和。《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李善注引郭璞曰:“碧,亦玉也。流温,言水玉温润也。”
“金膏”二句:言此处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白白地。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暗用晋嵇康故事。《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袁淮)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念弥敦:思念之情益加强烈。
【解释】
这首诗写自长江入鄱阳湖口,沿长江逆流而上,风急潮猛,船两侧浪花飞溅,风卷巨浪,涛声轰鸣,行舟的险恶,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诗人本是东晋世袭的公爵贵胄,刘宋王朝自然是不放心的,把他远放临川去任内史这一闲职。他迫不得已离乡去上任,前途凶恶,命运难卜,胸中自有一腔愤慨,万千思绪。船入鄱阳湖口,一派大好春景,风平浪静,春江月夜,高山绿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旷神怡。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志,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点本诗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二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古今点评】
1、“灵物”、“异人”以下,又归宿于仙道。“千里曲”,想当时有此琴操,徒作此曲,而仙灵不接,所以弦虽绝而心徒悲也。大抵以恍惚为宗,要为不近人情,胸中亦别无十分道理也。(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2、抉微挹秀,无非至者,华净之光,遂掩千秋。(王夫之《古诗评选》)
3、舍舟而崖,远入松门而望,三江九派历历矣。“事”者,古人之事迹,如大禹九江既入之绩之类。然事既往矣,熟为继之?“理”者,即康乐后诗所蕴之“真”,(指《登江中孤屿》中的“蕴真谁为传”句—注者),如古圣观河而作图,临洛而作书,皆因其理。其理空存,谁是作者?故灵物吝珍怪而不出,异人秘精魄而不见,金膏之明光已灭,水碧之流久缀。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也。所以徒作思归之曲,转令忧念益甚耳。(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作者简介】

    谢灵 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 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 乐侯,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