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元年(402年)在慧远的倡导下,包括刘遗民、周续之、张野、雷次宗、毕颖之、宗炳等在内的一百多名僧俗弟子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社,誓相提携,共登西方神界。史称这次庐山集结为“白莲杜”或“莲社”,也是中国净土宗的开始。刘遗民授令为这次立社著文铭石《庐山结社立誓文》(又名《西方发愿文》),他首先记叙了这次立社的经过和盛况,“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东晋玄学家周续之,兼通儒道释三学,而以老庄为主。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
庐山金轮峰下,有道玉帘泉。泉旁有一幢苔藓斑烂的石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隐居庐山时,就常在被称作“羲之洞”的石屋里埋头练字。王羲之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京都建康。他对于千里之外的庐山的向往,与卫夫人有一定的关系。她根据秦代李斯所著《笔妙》而作的《笔阵图》说,学习书法,要讲究笔砚,而所使用的墨,则应该是——其墨取庐山之松烟……王羲之很可能自341年起,就隐居于庐山南麓归宗寺旁他的别墅里,既等待着朝廷的任命,又专心钻研书法艺术。被后人尊为“书圣”。
来源:中国九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