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莫嫁黄背塅,一碗粟子满口钻”,这句曾在马坳镇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道尽了赣西北群山间黄溪村的往昔困局——交通闭塞、产业凋敝,村民守着贫瘠土地艰难谋生。如今的黄溪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拥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最美蚕桑科技小院”“江西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西省生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及“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等一连串耀眼头衔,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
这个距修水县城20公里的村庄,毗邻东津水电站,紧靠353国道,大广高速傍村而过。在11.3平方公里的村域版图上,分布着16个村民小组、720户3300余人,拥有1600亩耕地与6000亩山林。谁能想到,这片土地曾因观念保守、管理涣散陷入发展瓶颈?如今,3个党支部、57名党员组成的坚强核心,正引领黄溪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党建领航:选准“领头雁” 筑牢改革主心骨

“万年,我走了十多里路专程找你,回来带乡亲们一起干,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08年,八旬老支书方三黄找到黄溪村原党组织书记徐万年时的这番话,正式拉开了黄溪村改革发展的“破冰之旅”。彼时的黄溪村,村级班子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发展破题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村子发展。改革破局的第一步,便是选出能打硬仗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徐万年与村委会主任方小华上任后,将建桥修路作为首要任务,两人前往省交通运输厅沟通对接,最终黄溪大桥项目成功获批建设。这座桥不仅成为黄溪村与马坳集镇的交通要道,更向党委政府展现了村干部的干事决心,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为“领头雁”团队树立起“能干事、能干成事、能干成好事”的口碑。
如今的黄溪村“两委”班子活力十足,8名干部综合素质过硬:35岁以下干部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干部3人、女性干部2人。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让班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战斗力,为村子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组织根基。
产业突围:构建“集群链” 激活振兴动力源


“无产业不振兴”,这是黄溪村在改革实践中得出的深刻结论。曾经,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效益低下且抗风险能力弱。为让土地“生金”,黄溪村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利益联结”的发展之路。
村“两委”结合实际与长远规划,多次组织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前往外省外县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培养产业大户与致富能手,创新提出“四有”发展理念与“五化”奋斗目标——“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全力将黄溪村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秀美村庄。
“我们是外地来承包的果农,这里基地配套齐全,基本能‘拎包入驻’发展产业。”黄溪村红美人柑橘基地承包商谈杰的话,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便利。目前,黄溪村已建成高效桑园800余亩、有机茶园600余亩、放心菜园100余亩、生态果园100余亩,并率先推行“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股份合作机制,将分散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结。5个合作社、2个村级企业如同强劲引擎,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0万元以上固定收入,年创收近300万元。其中,蚕桑产业的“蝶变”最为亮眼:从最初单一的桑叶种植,到建成省蚕种厂制种基地,800余亩高产优质桑园绵延起伏,小蚕工厂、大蚕工厂、蚕丝被厂有序联动,形成“从一片叶子到一床被子”的完整产业链;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的网店,更让黄溪蚕丝制品走向全国。2024年,全村蚕桑产业年产值达1800余万元,带动蚕农户均增收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90余万元。红美人柑橘基地里,60亩果树硕果累累,每年15万斤产量能带来超150万元产值,既为乡村旅游添彩,又为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蔬菜大棚四季常青,花卉苗木基地姹紫嫣红,茶叶产业园清香四溢……多元产业格局的形成,让黄溪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人才赋能:搭建“智慧台” 插上发展金翅膀


产业要升级,人才与科技是关键。黄溪人深知,山区农业要突破瓶颈,必须依靠人才振兴与科技创新。2021年7月,“修水县蚕桑科技小院”的挂牌,成为该村科技兴农的“里程碑”。这个由江西省科协、江西农业大学等多单位共建的创新平台,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江西省修水桑田蚕业有限公司”,构建起“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生态体系。江西农业大学魏洪义教授带领的“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团队常驻村里,联合省蚕桑体系专家,从栽桑、养蚕到生产、销售,为村民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
在科技小院的助力下,黄溪村蚕桑产业实现“三个突破”:成功培育抗病性更强的桑树新品种,病虫害防治率提升30%;研发智能化养蚕设备,劳动效率提高50%;探索桑叶深加工技术,产品附加值翻一番。如今,“最美蚕桑科技小院”的招牌,成为黄溪村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
同时,为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黄溪村创办九江市第一所乡村振兴学校,邀请专家学者、“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等授课,内容涵盖农学知识、红色教育、产业发展、法治建设等,其中涉农培训更是特色亮点课程,真正实现“进门是讲学堂、出门是练兵场”,为各行各业培养出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专业技术人才,为持续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治理创新:织密“服务网” 夯实稳定压舱石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强治理”。作为接纳了周边7个乡镇近千名移民的移民村,黄溪村村民观念各异、习俗不同,社会治理既需方法,更要艺术。为此,黄溪村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于民。
“这是村里今年的三面光引水渠项目,事前已向大家说明,现在报账需要各位盖章确认。”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王小平的话,体现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化。黄溪村创新推出“三边章”民主理财制度:由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3人理财小组,将民主理财专用章分为三块、各执其一,资金拨付必须“三章合一”才能生效。这种“分权制衡”机制,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真正实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赢得了村民的充分信任。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黄溪村构建“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员+群众”四级联动机制:每5-10户推选一名网格员,将村级事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长(网格长),村民小组长(网格长)联系网格员,网格员联系群众。网格员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让基层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群众好办事”,党群干群关系愈发紧密。
土地破局:创新“新机制” 稳住振兴定盘星

“我家有六分地,村里发了证但没指定具体四界,我们信得过村里,统一流转给集体发展产业,每年能拿租金和分红”。村民方耀财的话,道出了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黄溪村大胆推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管理模式,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这一举措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在村庄建设上,黄溪村采取“统规自建、集约用地”的建房模式,让98%的村民集中居住。如今,村里中心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村级图书馆、室内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过上了“出门有公园、活动有场所”的城镇化生活。仅通过土地与建房两项改革,黄溪村就盘活了6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从昔日落后山村到如今振兴样板,黄溪村的每一步跨越,都彰显着改革精神的力量。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产业创新激活动能,科技赋能提升质效,治理升级夯实基础——黄溪村用实践证明,只要敢闯敢试、久久为功,山区乡村同样能走出振兴之路。如今,站在新起点上的黄溪村,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改革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吴昀 记者 朱修林)
来源:中国九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