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报道 > 关爱未成年人专题 > 专题报道

【关爱未成年人】大兴调研 探索实践——部分县(市、区)关工委调研报告摘编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3-09-09 09:42 【字体:

今年以来,在市关工委组织引导下,各级关工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市关工委和各县(市、区)关工委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乡村社区,以走访交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在掌握大量第一线素材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坚持守正创新,把握问题导向,在红色传承、培根铸魂、帮扶助困、家风家教、健康教育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每一篇调研报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今日本报从部分县(市、区)关工委的调研报告中摘录了部分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修水县:协同育人机制

修水县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县教育、民政、财政、文旅、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创建办和关工委等12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民政局牵头,县关工委参与,建立社会公益组织联席会议制度。两个联席会议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县公安局组织全局结对帮扶243名贫困学生,县民政局通过“农商银行·助学圆梦”活动资助45名贫困大学生22.5万元助学金,县教体局去年上半年发放学生资助金1710.5万元,县爱心联合会为全县45名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8万余元,县凤凰志愿者协会开展71场“照亮心灵的美”公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县暖冬志愿者协会资助83名贫困学子,县蓝天救援队参与儿童救援18次,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募集关爱基金10万元用于助学帮扶,县巾帼志愿者协会组织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团开展防溺水宣传40余场,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活动。

全县3646位“五老”同志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关工、社工、义工、政工“四工”联动,在协同育人、关爱服务中帮政府之忙、减社会之压、解学校之困、分家长之忧、园少年之梦。全县共建立关爱报告团91个,报告团成员401名,广大“五老”深入社区、学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家教家风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县关工委将省、市关工委开展的“游基地、学党史”活动和教育部关工委在中小学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县内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县关爱报告团“五老”走进学校、革命纪念场馆现场讲课等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疫情期间的清明节,县关工委组织开展为期7天的“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网上文明祭扫英烈活动。据统计,参与线上祭扫英烈达2.8万人次,线上宣讲英烈故事7场,参加听课人数达8.56万人次。

县政府充分发挥县财政局、教体局、总工会、民政局、司法局、残联等部门职能作用,为协同育人开展提供保障。在县教体局关工委组织的积极引导配合下,全县75所中小学校成为协调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县关工委指导建立家长学校350所,并重点打造10所示范家长学校,助力家长有效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县义宁小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家委会,加强家校联动。县关工委指导各级社会化服务志愿队助推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有关工委志愿服务队249支,志愿者4798人;社会组织志愿队45支,志愿者5821人,全县志愿服务人员达10619人。这些社会化力量在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赌防毒、防溺水、防极端事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水县关工委)

德安县:传承家风文化

德安县关工委积极弘扬传承义门陈家风文化,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培根铸魂。

借义门陈家风文化之力,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势。优秀的义门陈家风是德安县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县关工委以全县义门陈家风文化建设为契机,成立了“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活动方案,着手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示范点;召开“树家风 育新人”工作部署会,在重点打造四个示范点的基础上,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教育示范点。

扬德安特色传统文化之优,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地。县关工委构建以义门陈家风文化为主打品牌,以袁隆平、熊十力、夏竦、王韶等名人家风家训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好学校的平台作用和基层的基础作用,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如隆平学校打造隆平精神传承基地,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生平、弘扬隆平精神;彭山林场张十八新村打造家风家教教育基地,通过设立家训家教家风宣讲台、文化墙,让好家风走进村民心中;爱民乡将锹溪王家的宗祠打造成宋代名将王韶家风文化主题馆。

抓文明好家风宣讲之要,拓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路。县关工委不断推进家风传承创新工作。开展“家风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编印《家庭家教家风教育读本》,在学校、农村开展家风宣讲活动;各级关工委结合实际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宣讲3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次。选树优秀家风家庭典型。县关工委注重选树优秀典型人物,引领好家风建设活动的深入推进。授予隆平学校等20家单位为优秀示范单位、骆传资等38个家庭为优秀示范户;全县各相关单位在开展家风建设活动中,获全国“最美家庭”1户,省、市“最美家庭”等荣誉11户。先后涌现7位“中国好人”、8位“江西好人”,各类评选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累计超过400人。发挥“五老”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全县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1600余人,骨干500余人。“五老”骨干发挥自己的专长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对困境家庭尤为关注,组织结对帮扶,积极营造“家访不漏一户,捐赠不少一分,每月沟通不少于一次,关爱不掉一人”的家校社共建工作氛围。充分发挥“五老”报告团作用,以“老同志讲家风”的活动形式,开展“崇尚义门家风 传承优良家训”等主题宣讲;联合公检法,到学校、农村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项法律宣讲。通过“立体式”“沉浸式”宣讲,筑牢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德安县关工委)

都昌县:构建帮扶体系

都昌县关工委找准工作定位,落实工作方针,做好党委政府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成为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困境青少年帮扶工作,组织开展暑期助学、“暖冬助学”“橙光助孤”等行动,在努力构建困境青少年帮扶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民政兜底为困境青少年家庭大大减负。在全面脱贫之后的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政策,让一些脱贫户继续享受民政低保救助。一些因病返贫、突遭天灾人祸致贫的家庭,均被纳入民政低保救助范围。2022年发放18岁以下青少年民政低保补助金额共计1203万元,其中发放孤儿补助金额达48.55万元。

医疗救助、大病补助为困境青少年家庭解决了“就医贵”的问题。在致贫返贫户中,因大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占较大比例,通过提高低保家庭医疗报销比例、大病二次救助等政策帮扶,大大减少了这些家庭的医疗支出。

教育方面,生活补助、助学金的发放让困境青少年家庭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2022年秋季入学数:高中17281人,初中25029人,小学43105人。发放中小学生生活补助3.24万人次,一学年补助总额1875.9万元。大学新生入学政府补助627人,人均5000元,总金额313.5万元。

都昌县0∽18周岁执证残疾人2020年为589人,2021年为719人,2022年为831人。对残疾儿童的救治,都昌县中医院专门建立儿童康复中心,主要针对0∽7周岁的脑瘫、自闭症等儿童进行免费康复治疗,11年来康复治疗儿童558人,现有103名儿童正在接受康复治疗。都昌县妇幼保健院正在启动全县第二家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都昌县特教学校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2022年秋季招生258名,其中在校接受教育的166人,重度残疾送教的92人。政府对这些人员的生均经费给予倾斜,并发放生活补助,提供免费住宿。同时,县残联每年给予特教学校8万元的技能培训费,用来支付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

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不断加大对困境青少年的帮扶力度。2022年“暑期助学”帮扶困境大学新生81名、发放助学金16.2万元,今年帮扶困境大学新生名额增至112名。“暖冬助学”帮扶困境中小学生190名,发放助学金15.5万元。腾讯99公益日募集救助基金15万多元,及时全额拨付各乡镇用于帮扶困境青少年。整合救助资金280多万元,对全县8000多位困境青少年开展“万老圆梦”“一对一”结对帮扶。除从物质层面进行帮扶外,县乡两级关工委还组织报告团对全县中小学生全覆盖式宣讲,加强对困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针对特定的困境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行动。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2022年帮扶女孩308人,共发放帮扶资金25万余元。(都昌县关工委)

浔阳区:扩面提质赋能

浔阳区大力实施家庭教育“扩面提质赋能”工程,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实践活动,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扩面:一街示范,全区创建。2022年3月,位于城区的湖滨小区,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后,由人民路街道投资20余万元打造的1000平方米家风家教主题广场正式完工,从多方面展示了家风家教的延续和创新,被小区居民亲切地誉为“家门口的展览馆”。广场建成后,社区关工委每周定期组织辖区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家风家教活动,家风家教主题广场的浓厚氛围和文化气息,带动了2000余户家庭悬挂家风家训文化牌,让良好家风走进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区17个家风家训主题广场相继建成,1.9万户家庭入户挂牌,“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活动实现了全覆盖。

提质:一街一品,全区竞现。浔阳区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等资源丰富,为“树家风、育新人”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庾亮南路,秉承了“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精神,在加强优秀传统建筑文物和传统风貌等物质层面保护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内涵的拓展延伸,选取老屋记忆、塔岭钟声、崇文励学等与家风相关的历史故事,发挥历史资源优势,传承优良家风。

浔阳区革命旧址九江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了九江1927年“八七”惨案中牺牲的英烈故事。每年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各街道、学校、社区(村)关工委纷纷组织青少年开展祭扫活动,挖掘利用好基地红色家风灵魂,教育引导青少年厚植红色家风情怀。

浔阳区新生代企业家商会在2019年成立之初便把“奉献”写入了办会宗旨,2021年,商会成立关工委组织,带领会员企业家们走进福利院开展爱心慰问,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对困难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扶,3年来,累计帮扶20余名青少年,帮扶资金达8万余元。

赋能:街街开花,全区结果。各街道、社区(村)将打造家风家训示范点精准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红色蒲公英驿站等“热门”阵地,广泛开展“树家风、育新人、传承红色教育映初心”书画手工、“传承红色文化、诵家风育新人”儿童剧表演、“民族相亲、家风传承”文艺汇演以及“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教育。

全区1981名“五老”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完成家风家训入户,同时深入到结对帮扶帮教对象家庭开展家风家训确立工作,辐射带动全区3000多户家庭确立了家训,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建设好家庭的“示范者”、传统美德和红色家风的“传承者”、开展家庭教育的“推动者”,促进形成居民出门见家训、抬头悟家规、回家思家风的文明新风。(浔阳区关工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收缩

【关爱未成年人】大兴调研 探索实践——部分县(市、区)关工委调研报告摘编

发布时间: 2023-09-09 09:42

今年以来,在市关工委组织引导下,各级关工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市关工委和各县(市、区)关工委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乡村社区,以走访交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在掌握大量第一线素材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坚持守正创新,把握问题导向,在红色传承、培根铸魂、帮扶助困、家风家教、健康教育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每一篇调研报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今日本报从部分县(市、区)关工委的调研报告中摘录了部分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修水县:协同育人机制

修水县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县教育、民政、财政、文旅、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创建办和关工委等12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民政局牵头,县关工委参与,建立社会公益组织联席会议制度。两个联席会议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县公安局组织全局结对帮扶243名贫困学生,县民政局通过“农商银行·助学圆梦”活动资助45名贫困大学生22.5万元助学金,县教体局去年上半年发放学生资助金1710.5万元,县爱心联合会为全县45名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8万余元,县凤凰志愿者协会开展71场“照亮心灵的美”公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县暖冬志愿者协会资助83名贫困学子,县蓝天救援队参与儿童救援18次,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募集关爱基金10万元用于助学帮扶,县巾帼志愿者协会组织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团开展防溺水宣传40余场,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活动。

全县3646位“五老”同志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关工、社工、义工、政工“四工”联动,在协同育人、关爱服务中帮政府之忙、减社会之压、解学校之困、分家长之忧、园少年之梦。全县共建立关爱报告团91个,报告团成员401名,广大“五老”深入社区、学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家教家风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县关工委将省、市关工委开展的“游基地、学党史”活动和教育部关工委在中小学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县内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县关爱报告团“五老”走进学校、革命纪念场馆现场讲课等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疫情期间的清明节,县关工委组织开展为期7天的“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网上文明祭扫英烈活动。据统计,参与线上祭扫英烈达2.8万人次,线上宣讲英烈故事7场,参加听课人数达8.56万人次。

县政府充分发挥县财政局、教体局、总工会、民政局、司法局、残联等部门职能作用,为协同育人开展提供保障。在县教体局关工委组织的积极引导配合下,全县75所中小学校成为协调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县关工委指导建立家长学校350所,并重点打造10所示范家长学校,助力家长有效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县义宁小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家委会,加强家校联动。县关工委指导各级社会化服务志愿队助推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有关工委志愿服务队249支,志愿者4798人;社会组织志愿队45支,志愿者5821人,全县志愿服务人员达10619人。这些社会化力量在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赌防毒、防溺水、防极端事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水县关工委)

德安县:传承家风文化

德安县关工委积极弘扬传承义门陈家风文化,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培根铸魂。

借义门陈家风文化之力,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势。优秀的义门陈家风是德安县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县关工委以全县义门陈家风文化建设为契机,成立了“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活动方案,着手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示范点;召开“树家风 育新人”工作部署会,在重点打造四个示范点的基础上,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教育示范点。

扬德安特色传统文化之优,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地。县关工委构建以义门陈家风文化为主打品牌,以袁隆平、熊十力、夏竦、王韶等名人家风家训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好学校的平台作用和基层的基础作用,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如隆平学校打造隆平精神传承基地,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生平、弘扬隆平精神;彭山林场张十八新村打造家风家教教育基地,通过设立家训家教家风宣讲台、文化墙,让好家风走进村民心中;爱民乡将锹溪王家的宗祠打造成宋代名将王韶家风文化主题馆。

抓文明好家风宣讲之要,拓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路。县关工委不断推进家风传承创新工作。开展“家风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编印《家庭家教家风教育读本》,在学校、农村开展家风宣讲活动;各级关工委结合实际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宣讲3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次。选树优秀家风家庭典型。县关工委注重选树优秀典型人物,引领好家风建设活动的深入推进。授予隆平学校等20家单位为优秀示范单位、骆传资等38个家庭为优秀示范户;全县各相关单位在开展家风建设活动中,获全国“最美家庭”1户,省、市“最美家庭”等荣誉11户。先后涌现7位“中国好人”、8位“江西好人”,各类评选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累计超过400人。发挥“五老”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全县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1600余人,骨干500余人。“五老”骨干发挥自己的专长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对困境家庭尤为关注,组织结对帮扶,积极营造“家访不漏一户,捐赠不少一分,每月沟通不少于一次,关爱不掉一人”的家校社共建工作氛围。充分发挥“五老”报告团作用,以“老同志讲家风”的活动形式,开展“崇尚义门家风 传承优良家训”等主题宣讲;联合公检法,到学校、农村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项法律宣讲。通过“立体式”“沉浸式”宣讲,筑牢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德安县关工委)

都昌县:构建帮扶体系

都昌县关工委找准工作定位,落实工作方针,做好党委政府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成为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困境青少年帮扶工作,组织开展暑期助学、“暖冬助学”“橙光助孤”等行动,在努力构建困境青少年帮扶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民政兜底为困境青少年家庭大大减负。在全面脱贫之后的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政策,让一些脱贫户继续享受民政低保救助。一些因病返贫、突遭天灾人祸致贫的家庭,均被纳入民政低保救助范围。2022年发放18岁以下青少年民政低保补助金额共计1203万元,其中发放孤儿补助金额达48.55万元。

医疗救助、大病补助为困境青少年家庭解决了“就医贵”的问题。在致贫返贫户中,因大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占较大比例,通过提高低保家庭医疗报销比例、大病二次救助等政策帮扶,大大减少了这些家庭的医疗支出。

教育方面,生活补助、助学金的发放让困境青少年家庭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2022年秋季入学数:高中17281人,初中25029人,小学43105人。发放中小学生生活补助3.24万人次,一学年补助总额1875.9万元。大学新生入学政府补助627人,人均5000元,总金额313.5万元。

都昌县0∽18周岁执证残疾人2020年为589人,2021年为719人,2022年为831人。对残疾儿童的救治,都昌县中医院专门建立儿童康复中心,主要针对0∽7周岁的脑瘫、自闭症等儿童进行免费康复治疗,11年来康复治疗儿童558人,现有103名儿童正在接受康复治疗。都昌县妇幼保健院正在启动全县第二家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都昌县特教学校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2022年秋季招生258名,其中在校接受教育的166人,重度残疾送教的92人。政府对这些人员的生均经费给予倾斜,并发放生活补助,提供免费住宿。同时,县残联每年给予特教学校8万元的技能培训费,用来支付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

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不断加大对困境青少年的帮扶力度。2022年“暑期助学”帮扶困境大学新生81名、发放助学金16.2万元,今年帮扶困境大学新生名额增至112名。“暖冬助学”帮扶困境中小学生190名,发放助学金15.5万元。腾讯99公益日募集救助基金15万多元,及时全额拨付各乡镇用于帮扶困境青少年。整合救助资金280多万元,对全县8000多位困境青少年开展“万老圆梦”“一对一”结对帮扶。除从物质层面进行帮扶外,县乡两级关工委还组织报告团对全县中小学生全覆盖式宣讲,加强对困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针对特定的困境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行动。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2022年帮扶女孩308人,共发放帮扶资金25万余元。(都昌县关工委)

浔阳区:扩面提质赋能

浔阳区大力实施家庭教育“扩面提质赋能”工程,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实践活动,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扩面:一街示范,全区创建。2022年3月,位于城区的湖滨小区,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后,由人民路街道投资20余万元打造的1000平方米家风家教主题广场正式完工,从多方面展示了家风家教的延续和创新,被小区居民亲切地誉为“家门口的展览馆”。广场建成后,社区关工委每周定期组织辖区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家风家教活动,家风家教主题广场的浓厚氛围和文化气息,带动了2000余户家庭悬挂家风家训文化牌,让良好家风走进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区17个家风家训主题广场相继建成,1.9万户家庭入户挂牌,“树家风 育新人”主题活动实现了全覆盖。

提质:一街一品,全区竞现。浔阳区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等资源丰富,为“树家风、育新人”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庾亮南路,秉承了“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精神,在加强优秀传统建筑文物和传统风貌等物质层面保护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内涵的拓展延伸,选取老屋记忆、塔岭钟声、崇文励学等与家风相关的历史故事,发挥历史资源优势,传承优良家风。

浔阳区革命旧址九江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了九江1927年“八七”惨案中牺牲的英烈故事。每年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各街道、学校、社区(村)关工委纷纷组织青少年开展祭扫活动,挖掘利用好基地红色家风灵魂,教育引导青少年厚植红色家风情怀。

浔阳区新生代企业家商会在2019年成立之初便把“奉献”写入了办会宗旨,2021年,商会成立关工委组织,带领会员企业家们走进福利院开展爱心慰问,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对困难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扶,3年来,累计帮扶20余名青少年,帮扶资金达8万余元。

赋能:街街开花,全区结果。各街道、社区(村)将打造家风家训示范点精准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红色蒲公英驿站等“热门”阵地,广泛开展“树家风、育新人、传承红色教育映初心”书画手工、“传承红色文化、诵家风育新人”儿童剧表演、“民族相亲、家风传承”文艺汇演以及“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教育。

全区1981名“五老”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完成家风家训入户,同时深入到结对帮扶帮教对象家庭开展家风家训确立工作,辐射带动全区3000多户家庭确立了家训,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建设好家庭的“示范者”、传统美德和红色家风的“传承者”、开展家庭教育的“推动者”,促进形成居民出门见家训、抬头悟家规、回家思家风的文明新风。(浔阳区关工委)


来源:中国九江网